说正事儿啦市民看展(杨勇摄)日前,正事儿君也想去呼吸一下艺术气息,改造一下庸俗的自我,到了罗中立美术馆,发现人很多,多到——居然要排队!时常听到重庆人自称“没有文化”“不懂艺术”等,那一刻,正事儿君才明白,原来你们搞的是自虐式谦虚啊。你知道当代美术的川帮现象吗?
“听不懂四川话的,就不要搞当代艺术了。”在北京央美艺术家圈子集中的望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川美毕业的画家如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周春芽、陈卫闽、叶永青、张晓刚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
其中,罗中立、周春芽更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
《码头台阶》程丛林《父亲》罗中立《血缘:大家庭3号》张晓刚《绿狗》周春芽著名画家何多苓(川美毕业生):我记得我们的老师除了个别岁数比较大的,都是中年人甚至有一些青年。所以跟我们几乎是打成一片的,而且从院长开始对我们的创作什么都从来没有任何压制,一直到现在我觉得四川美院的传统很好。川美副院长张杰:重庆这个地方相对北上广要安静一些,有利于画家静下心来画画。而且川美的老师非常愿意帮助学生,甚至推崇学生,这样就非常利于学生出作品。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群体叫黄漂“黄漂”,是上世纪90年代起在川美所在地黄桷坪出现的一个新艺术创作群体。这些艺术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却几乎没有固定社会工作和收入,并顶着各种压力坚持“漂泊”在黄桷坪。为了帮助这些为艺术理想奋斗的青年们,川美实施了一项对青年艺术家的公益扶持计划——川美艺术家驻留计划,为他们提供继续创作的平台。历史上的重庆美术界卧虎藏龙张大千张大千曾在南虹艺专任教,后来南虹艺专与四川艺专合并,成立了西南艺专,也就是川美的前身。张大千先生可以说是川美国画系的学术源头,也是川美国画专业的开拓者。“父亲对重庆有很深的感情,他创作过很多形式的《长江万里图》,比如手卷、册页、长卷等等,画的都是重庆的风景。”张大千的女儿张心瑞(在川美工作生活了35年)说:“在父亲看来,重庆也是他的故乡之一。”《长江万里图》张大千作品年画家张大千在重庆徐悲鸿年,徐悲鸿随中央大学撤退至重庆,落户于原重庆大学松林坡。他为百姓生活艰辛,挑水人压弯的扁担、吃力的步伐所感动,创作出《巴人汲水图》,并在作品上题诗一首:“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巴人汲水图》局部徐悲鸿徐悲鸿(前排右二)在沙坪坝万从木渝中区有一条“美专校街”。这条路得名于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南美术专门学校。重庆籍著名画家、教育家万从木,曾任校长20多年。抗战爆发后,万从木与学生一起举办抗日画展,卖画后捐款作为抗战经费。重庆历史名人馆里,还有万从木的塑像。万从木作品万从木重庆人的艺术基因重庆自古便是历史文化名城。前溯千古,后延近代,重庆人血液里的艺术基因,凝结在精美的艺术品里,流传至今。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梁平年画梁平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属于套色木刻版画。起源于明末,号称“四川三大年画”(绵竹、梁平、夹江)之一。梁平竹帘梁平竹帘制作工艺已逾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八万里巴山渝水遗存惊天地绚烂厚重的三峡文化,巫山神女的浪漫传说,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著名诗人流传千古的诗句,战时的陪都文化,“错落有致、隔江可以相望”的特殊地貌……内涵和气质互为表里,这一切赋予了山城独特而精巧的艺术气质。要知道,“八万里巴山渝水遗存惊天地”,只是需要你我去发现罢了!
执行总监:韩振
文:白玲
视觉设计:刘庆
版权声明: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hj/1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