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大师何石人的竹子情节访蜀派留青竹


白癜风症状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44211.html

格物:在一毫米的青筠上雕刻

古时的文人墨客,碰到一件留青竹刻的臂搁作品,大抵都会细细的把玩一番,竹肌的触手生温和竹面上细腻又不失笔墨韵味的图案,总是让那些爱好文玩雅器的人们爱不释手。和“文心大匠”何石人的一次粗谈,让站在这门古老传统工艺门前的我们,略窥一斑。

留青竹刻用材,南竹为最佳,南竹又名毛竹,取材标准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是主要条件,是最好的留青竹刻素材,可称为玉竹。清初封毓秀的竹刻诗里说“取材出幽篁体,搜掘同参苓”。人所共知,人参茯苓是最不易采集的,从这诗里也就说明了取得良好的留青竹刻材料是不容易的。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的。初生的毛竹,杆上呈现油绿色,并有细密软毛。第二年杆上细毛脱落,杆为青绿色,每个竹节下显出一道银白色粉环。第三年表皮变为黄绿色,节下粉环变为灰黑色并逐渐消失。第四年以后,杆上渐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渐变黄,到七年以上表皮就变为老黄色。因此,识别竹龄也是重要一环,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宜用,且雕刻后易变形。老者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采用三至五年之竹为上。

竹子砍下后,需进行相应的处理,先断成合适的长度,再用清水加入少量食用碱后加热,待煮沸后放入竹段,再煮沸20分钟左右取出,用干布快速擦拭,直至表面由深绿色变成淡绿色后,可放至日光下进行暴晒,暴晒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再次浸水,所以待日落后应将竹子收进室内以免被雨及露水淋湿,第二天日出后再取出暴晒,连续暴晒两年后方能使用。这样的竹子表皮白净,竹肌橙红,是留青竹刻创作的上好材料。其实,就是按这样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竹料都能用,好多竹料晒白后才看出上面是不是有暗斑,有的暗斑表面不是很明显,去皮后下面会有很深的印记,另外还有一部分开裂的和水槽太深的不能用,这样下来一批竹料最后也就三分之一是能用的好料。

施意:留青竹刻是我眼里一句清淡的话

与何石人聊天,喝茶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说着说着就仿佛时间安安妥妥的停下来了。工作室里古典讲究的木雕茶盘,小巧精致的紫砂壶和茶具,炒制的新鲜红茶,都出自他的手艺。不得不说,水墨书法,竹雕,石雕,陶瓷,青铜,紫砂,根雕这些领域,被这个跨界天才玩转自如。谈起不同材料和种类的转变,他信手拈来“万法同宗”四个字,轻轻的注解了我们所有的疑问。“其实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和这个世界的一段对话:我的忧伤、我的愤怒、我的快乐和我的惆怅,转换成不同材料,用我的心和他们一起吟唱。”因材施意的内涵大抵就是这样了吧。选择不同的材料,就像是选择了不同的吟唱方式,生命独特,除了为之激动,别无其他。器物已经雕琢,不过是胸中之气借过来的一次咏喻;景色入眼,确是波澜之情婉转的展示,何石人和他们的对话一直都在进行。

载道:人文情怀是我赋予留青竹刻的生命

何石人留青竹刻上的作品图案,有能晓人语,通万物之情,只有在圣人治理天下时才奉书而至的神兽白泽;有怀才而不自恃,有名而不夺声的空谷幽兰;有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的竹君子;有代表佛教语言的清莲和容貌姿仪祥和宁静的佛像人物。事实上,留情竹刻的雕刻技艺对于将传统雕刻技术融会贯通的石人,已经不再是创作的瓶颈,而题材的选择,则更能反映一件作品的高度。图录和工作室里匆匆掠过的作品,即有着儒教的中正,道家的虚无,还有佛教的空灵。他把和人相处的方式用在了作品创作中,一件作品的诞生,就是他和它们的一次对话,作品完成,这句话也就说完了。他只想像古代文人一样慢慢的淡雅生活,时代慢一点,想要和占有的东西放慢一点,不想要的东西竟可能的放掉。这样的人文情怀,作为一种生命最本源的能量,都释放到了他和竹刻的对话中,自然呈现出作品最质朴和清简的状态。我们感受到竹雕的谦谦君子之风。

传承:我不会担心竹刻的手艺失传

在对待传统手工艺是否会失传这样的问题上,何石人选择了顺其自然。因为有魅力的东西永远会留下去。不用担心,更不用强加些什么。况且这个时代已经有制作影像资料的条件,数据能保存,传统的工艺就会保留下来。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我们这代人是否在用心做事,用心在观景。

  很多的传统工艺正被逐渐列入非遗的保护名单,我们此刻谈保护,深究保护的程度,已经是开始注重了,尽管对传统工艺保护以后还会有革新和变化,最起码推广了一种精神并赋予一种关怀。提出这样的口号并非没有意义,至少让年轻人去思考。另一个保证手艺传承的最根本问题就是需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发出不同的声音,书法家有书法的声音;画家有绘画的声音;雕刻家有雕刻的声音。每个领域有一个像“雷锋”那样标杆性的精神领袖,那这个行业一定呈现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繁荣景态。

石人传:

何石人,原名何泽兵,字石人,号凿文先生,四川省绵竹西南人氏,客居成都。自居“坐井观天”斋。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根雕艺术大师/四川省文房清供研究学社社长

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常务副主席/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江苏省宜兴市雕塑陶艺创研所艺术总监/江苏省宜兴“一道文房精舍”舍长

《茶风雅颂》杂志艺术总监/珠海市爱心促进会艺术顾问

本文刊登于《华夏鉴藏》年2月刊

华夏鉴藏/鉴赏有道,投资有道

ChinaAppreciationCollection

联系-

电子邮件: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hj/145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