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位以外。
蒲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舜帝老师蒲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成为舜帝的老师,他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
后来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就离开舜帝隐居起来。
在蒲衣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相传,在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春秋时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东晋时期氏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氏羌西戎的酋长,至东晋时期,有酋长名。
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即历史上所称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他生于西晋太康六年(公元年),其父亲怀归为氐族部落的小帅,家族世为西戎酋长。据十六国时期《前秦录》的记载,有扈氏酋长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无姓氏。后因苻洪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氏。
苻洪死后,其子苻健继统其众。苻健根据“民心思晋”的情况,在从枋头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打着晋朝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壅州刺史的旗号,当年冬抵达关中后,又遣使向晋王朝称臣,直至其称帝建号后,才正式和东晋王朝断绝关系。
史书评价苻洪:“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祭祀谶文为世传姓氏,称苻氏,亦有维持原家族姓氏者,称蒲氏,后有因避难去“艹”偏旁改称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先祖姓名汉化为氏。
蒲鲜·万奴,公元?~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布希·万奴、完颜·万奴;东海女真人。著名金国将领、东真国创建者与君主。
蒲鲜·万奴的活动,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六年,公元年)。
宋理宗赵昀绍定六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公元年),蒙古大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命皇子孛儿只斤·贵由及诸王孛儿只斤·按赤带率左翼军征讨蒲鲜·万奴,蒲鲜·万奴在抵抗中兵败被杀,东真国就此灭亡,其立国共十九年。
蒲鲜·万奴的后裔,称蒲鲜氏,亦称布希氏、步鲜氏,满语为BusiHala,汉义“去毛的狍皮氏、鹿皮”,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叶赫(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蒲氏、步氏、布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时期原为今缅甸地区的一个泰族氏族部落,与今傣族的民族属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军队,被元军彻灭,后族人被裹胁分散为蒙古奴役,逐渐融入蒙古族。
明朝时期,蒲甘氏即随改土归流运动以原部落名称首音改汉姓为蒲氏,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就属于这一支蒲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
据《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记载: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区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回族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据文县《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中记载: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因为在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有“Abu”一词,汉语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
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氏。
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被冠以一个特定的汉姓蒲氏,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
再有,据史籍《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氏,是由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之中的。
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后有在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氏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富色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速烈部,以姓为氏,满语为FusereHala,汉义“花椒”,世居屯昂阿(今内蒙古海拉尔河北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蒲氏、富氏等。
⑵.满族朴佳氏,亦称飘佳氏,满语为Piao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为辽东百济国民。百济国被唐高祖李治所灭后,该氏族逐渐演化为女真族和朝鲜族,世居萨穆占(今辽宁新宾木奇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蒲氏、朴氏等。
⑶.满族普佳氏,满语为Pu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后多冠汉姓为蒲氏。
⑷.满族博和哩氏,亦称博和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古里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horiHala,汉义“豌豆”,世居爱湖和屯(今黑龙江省瑷珲)、白都鲁(今黑龙江北岸流域)、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蒲氏。
得姓始祖
虞舜、蒲衣、苻洪(蒲洪、符洪)、蒲鲜·万奴。
迁徙分布
蒲氏最早出自己姓。夏王朝时期,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永济),建立了蒲国,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蒲氏,是今天蒲氏的主流起源。另有一支起源是在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隰县),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
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节”无蒲草不成节。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氏的起源和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
蒲氏源起多头,历商、周而下传两汉,蒲氏名人渐有见于史册者,如西周时期的齐国人、善射弋者蒲卢胥,秦朝末期起义将领蒲将军(一说蒲将军即英布,非姓蒲),西汉时期著有《弋法》四篇的蒲苴子,东汉时期马援之师、颍川人(今河南许昌)蒲昌等等。
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蒲氏郡望为河东郡,表明蒲氏族人曾长期繁衍于该地区,而且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庞大,而后世繁衍于全国各地的蒲氏亦多由此分衍而出。
汉末魏、晋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四起,北地蒲氏族人有避兵火而徙于今四川之地者。如三国蜀人、兵器铸造家蒲元,他的出现为后世蒲氏扎根四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蒲氏表现趋于沉寂,乏善可陈。唐末五代的动荡不安,导致北方蒲氏族人迁徙南方者甚众,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均有蒲氏族人入居,并有一支进入福建福州一带。
两宋时期,蒲氏族人尤其是四川蒲氏一族大放异彩,竞相争奇斗妍,从他们的籍贯来分析,表明蒲氏族人已广布于今成都、阆中、安岳、富顺、绵竹、青神、眉山、南部等成都平原腹地。宋朝末期,阿拉伯人蒲寿庚由广东广州徙福建泉州,降元后显贵非常,子孙散居于闽粤。
元朝时期,眉州青神人蒲源徙居兴元(今陕西汉中)。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氏一族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史籍《闽书》记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心史》记载:“蒲受晟南蕃人,富甲两广。”文献《福建通志》中也记载:“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文献《泉州府志》中亦记载:“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弟寿庚以互市至。”
今多数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公元十世纪前定居占城,约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广州,公元十三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朝以后逐步汉化过程的珍贵史料。
蒙古帝国于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公元年)灭南宋后,实施强权统制,不准民众与外人交往,因而使蒲氏宗谱从南宋末至元朝无记载,其间断代十余辈。致使之后字辈混乱不堪。元朝期间也曾出过探花蒲谦益(湖北),官至翰林学士都察使,后任丞相,但因劝皇上改劣行,惹怒皇上而遭灭门。元末千总蒲正拜见元势已逐衰,假皇命招群雄反元,惹怒元主而大发军追捕,而造成湖北支派四处逃散避难。蒲正开、蒲承烈父子逃四川南充(顺庆府);蒲正彪逃江南;蒲正明逃江苏;蒲正国、蒲正甫逃贵州铜仁后迁湖南芷江、广西、贵州惠水再望漠,逃贵州遵义者后迁桐梓、贵阳,重庆綦江、大足等地,因而使后辈字辈各行议定,混乱无统。
明朝初期,山西蒲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蒲氏族人有播迁云贵者,而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蒲氏族人徙居今重庆、四川。
历清朝至民国时期,蒲氏族人分布区域较广,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均有蒲氏族人入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蒲氏一族尤其是四川蒲氏由于就职、求学、建设三线等诸多原因,逐渐播迁于西藏和大西北各地。如今蒲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渐广,尤以四川省为多。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泉州:亦称晋江,是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泉州市政府就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晋江堂:以望立堂。
帝师堂: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隐居起来,后人以其为堂号。
此外,还有揖让堂、吉兴堂等。
历史名人
蒲衣子:(生卒年待考),本姓伊,名畴。传说中的帝舜之师。据古籍记载,蒲衣常年穿一件蒲草编的粗服,所以人们称他为蒲衣,或蒲衣子,也有的古籍记为蒲伊子、伊蒲子。相传他浑浑噩噩,淡泊名利,隐居深山之中。帝尧闻其贤,特登山造访,拜他为师。《高士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说帝舜也曾拜蒲衣为师,还要把天下禅让给他,蒲衣却不受而去,继续隐居在山林之间。由于这个传说,到春秋时期人们把这一带称为“蒲”,把这里的一座小城叫“蒲邑”。
蒲将军:(生卒年待考),著名秦朝末期项羽属下将领。名不详,陈胜起义时,他在江淮地区聚众响应,后率兵归属项梁。项梁死后,他率部随属项羽。蒲将军以骁勇著称。楚怀王派兵北上救赵,他随项羽北上,和英布同任先锋,共率二万人渡河驰援钜鹿,于钜鹿大败秦军。后又引兵渡三户大破章邯秦军,迫使章邯投降。
蒲 昌:(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詹事。
蒲 遵:(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
蒲 元:(生卒年待考),蜀汉国人。著名三国时期铸剑师。蒲元是刘备属下的大臣,他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了三千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剑果真锋利无比。
蒲禹卿:(生卒年待考),成都任(今四川成都)。著名五代时期前蜀国大臣。
蒲师训:(生卒年待考),一作蒲宗训;蜀人。著名五代时期画家。约活动于十世纪前半叶。幼师房从真,善人物、鬼神、蕃马,尝携画诣从真,从真高蹈拊膺曰:“子之所得,非吾授也。”蒲师训养子蒲延昌,亦善人物、鬼神,尤精于画狮,行笔劲利,用色不繁。广政年间(公元~年)进画,授翰林待诏,赐绯鱼袋。
蒲传正:(生卒年待考),著名学者、大臣。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蒲传正很高兴地招待他,二人谈得甚是投机。后来,蒲传正向方士请求延年长寿术。那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须牢记:就是必须禁绝性欲。”蒲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然后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遂不学其“长寿术”。
蒲尧元:(生卒年待考),福建福州人。著名宋朝官吏。宋绍兴年间进士,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他为官清廉,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他自己说:“吾不以口腹累人!”
蒲 卣:(生卒年待考),字君锡;阆州任(今四川阆中)。著名北宋大臣。
蒲宗孟:(公元~年),字传正;阆州新井任(今四川南部)。著名北宋时期大臣、学者。蒲宗孟是宋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蒲宗孟家中藏书很多,建有清风阁,曾诫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蒲幼芝:(生卒年待考),女,宋史中作蒲芝;成都人(今四川程度),蒲远犹妹。著名北宋文学家。兄妹俱能文,有声于蜀中。适郫县张愈,学问文章与其夫相侔。中州士大夫闻其兄、妹、大并时而能文,以比汉代班固、班昭、马融,称慕之。其夫死,自作《白云张先生诔》。
蒲永升:(生卒年待考),成都人。著名北宋画家。性嗜酒放浪,善画水。性与水会,始作活水,得孙位、孙知微本意,自黄浩居采兄弟、李怀哀辈皆不及。人或以势力使之,则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传说,苏轼曾得其画二十四幅,每观之则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蒲寿宬:(生卒年待考),号心泉;福建泉州人。著名南宋时期大臣、诗人。
蒲国宝:(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状元、学者。对宋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他对经史很有研究。
蒲寿庚:(公元?~年待考),号海云,原籍阿拉伯,一说为占城人(今越南中部),世居泉州(今福建泉州)。著名元朝官商大臣。
蒲道源:(公元~年),字得之,号顺斋;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眉州),后徙居兴元。著名元朝文学家。著有《居闲丛稿》二十六卷。
蒲以怿:(生卒年待考),字德台;永明人(今湖南江永)。著名明朝大臣。
蒲秉权:(公元?~年待考),字平若;永明人(今湖南江永)。著名明朝大臣。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年)进士,授江西建昌县令。著有《掖垣奏议》等。
蒲宗瑞:(生卒年待考),字信之,永州人。明朝官吏。作县令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后来他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知他作官清廉,遂放过。当时他被称为“清白县令”。
蒲松龄:(公元~年),蒙古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临淄人(今山东淄博)。著名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蒲尚佐:(公元?~年待考),四川松潘人。著名清朝将领。行伍出身。由千总升为游击。清嘉庆三年(公元年),随德楞泰击杀白莲教起义将领齐王氏,姚之富于郧西,擢为参将,累至副将、总兵。后转战川东,屡有战功,复升为湖南提督。
蒲 华:(公元~年),原名蒲成,字作英,又字卓英、竹云、竹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末画家。工书画,尤擅草书,偶作山水、花卉。与任颐、吴昌硕、虚谷为清末海上画派先驱,其艺术个性和艺术见解对吴昌硕影响颇大。清光绪七年(公元年)春去日本,夏归国,作品名噪日本画坛,绘有《海天长啸图》、《海天旭日图》以记此行。艺术上承“青藤白阳”,自辟蹊径,冲破了晚清画坛摹古保守的藩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蒲殿俊:(公元~年),字伯英,一字沚庵,又号雪园,笔名止水;四川广安城北北沟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蒲振声:中共最早的电台工作者。
蒲薛凤:民国时期政府官员。
蒲蛰龙:昆虫学家。
蒲富慎:农学家。
蒲保明:数学家。
蒲富恪:物理学家。
蒲家宁:军用油料储运专家。
蒲芝芬:硅酸盐工程专家。
蒲宗耀:化工专家。
蒲军平:建筑工程专家。
蒲书箴:海洋学家。
蒲辅周、蒲道学、蒲朝元:现代医学家。
蒲湘澄、蒲辅周、蒲英儒:中医学家。
蒲开夫、蒲勇健、蒲心文:经济学家。
蒲慕州、蒲国树:历史学家。
蒲文成:民族学家。
蒲国良:政治学专家。
蒲奇军:社会学家。
蒲震元、蒲健夫:文学理论家。
蒲华清:现代作家。
蒲祖煦:现代诗人。
蒲宏湘:书法家。
蒲以庄:版画家。
蒲亨强:音乐教育家。
蒲以穆:钢琴教育家。
蒲明洲:现代作曲家。
感谢您 公众_culture
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可以转发至您的朋友圈,点击朋友圈右上角按键,点击分享到朋友圈。转发好文章,智慧中国人。
1、点击右上角的按键》查看官方帐号》 2、点击首页的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帐号》输入“荣汉唐”》 服务导航
回复查看荣汉唐传统文化公众 回复查看服务菜单导航。
回复的数字查看《弟子规》信息。
回复查看《三字经》信息。例如:szj01,szj23。
回复收听《弟子规》诵读。
回复收听《三字经》诵读。
回复收听《百家姓》诵读。
回复收听《老子》诵读。
回复收听《大学》诵读。
回复收听《中庸》诵读。
回复收听《朱子家训》诵读。
更多国学经典正在陆续更新中,敬请期待。感恩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hj/1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