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浓郁的民族特色,你一定会爱上这里的味道


哥权啰嗦两句

  《发现新晃》画册系列图文已经推送6期了,朋友们普遍认为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新晃。有朋友留言鼓励,有朋友提出很好的建议,哥权很感激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也被你们这种爱家乡的热情所感动。如果真能像有些朋友所说的那样,外地人看了这些信息后,知道在湖南最西部还有一个叫新晃的地方,并且产生一丝丝的向往,那我就很欣慰了!因为我的坚持有人认可并且有了效果,呵呵!

  从这期开始,哥权根据建议,对图文排列顺序和个别地方稍微调整,争取给大家更好的阅读体验,再次感谢《发现新晃》画册的作者和编辑。

===上期内容===

岁月流歌,听古镇古村的一咏三叹

第二部分

边陲新晃,穿越万年的颂歌

(3)

浓郁的民族特色,你一定会爱上这里的味道

(民俗)

  新晃,留给我们的符号,应该是“侗族”二字。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之一,新晃侗族人口聚居密集,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丰富多彩,侗民族文化、夜郎文化积淀厚重。

  新晃扶罗镇磨寨鼓楼落成仪式。新晃侗乡人民热心公益事业,侗寨修建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道路,所需资金、工日、材料全靠村民捐献。

  在这个湖南省最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原始的稻作文化、傩文化等仍旧沿袭。赴坳、行歌坐夜、过尝新节、打年锣、斗画眉、斗鸡等民俗活动,依旧原汁原味。

  侗民爱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唱上两句,原汁原味。

  年8月7日,扶罗镇伞寨文化广场鼓楼落成。

  “一个只有人的侗寨,却因男女老少酷爱山歌,连续31年举办‘六月六’坳会,让湘黔边界的侗乡群众刮目相看。”走访中,新晃人告诉笔者,新晃扶罗镇的磨寨歌会,定让你感受到浓郁的侗族风情。

  年7月13日,又逢农历六月初六,我们来到距离县城1个多小时车程的磨寨,去赴一场侗歌的约会。

侗乡火楼:体验家的味道

  “木枋火楼四四方,三脚铁架坐中央;火塘不断千年火,鼎罐不断万年粮。”火铺,又叫火铺,是侗家的厨房,也是餐厅,还是待客场所。

  新晃晃州镇凉水井村杨芳林家灶房里的火楼。

  火楼随新屋而建。建造时,先用园木做柱,造一个高约一尺五许的楼,“火楼”由此得名。楼四面均装厚木板,其中三面宽约一米,另一面约三十厘米。中央靠边用木板架起约有80厘米见方的空间,以黄泥、石片夯实,称之为“火塘”。

  侗家火楼。

  火楼紧靠板壁两面,用于坐人,中央为老人专座或客人座位,年轻人坐两侧,为火塘添柴火,为老人、客人服务。另一宽面为工作面,摆砧板、放柴火等等。狭窄一面则为厨师工作面。

  煮鼎罐饭,炒腊肉,农家味道香。

  侗家敬火楼为神,一年四季不熄火种。平时,忌讳在火塘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跨越火楼上方,更不允许用脚踩踏。入冬,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围坐在火楼旁,烤着暖暖的柴火,煮着鼎罐饭,炖着猪脚,烘着腊肉,喝着米酒,聊着家常,其乐融融。除夕,围坐火楼,谈笑风生,守岁到新年。

  走进磨寨,寨头,五六个中老人在一起敲锣打鼓,用喜庆的鼓乐之声告诉人们,好戏即将开场;鼓楼背后,斗鸡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噗噗、噗噗”的雄鸡厮杀声和欢笑声不断飞出;在寨后山坳竹林旁,众多画眉爱好者聚集一起,或斗画眉,或遛画眉、谈画眉。

  当隆重的歌会拉开序幕,磨寨的老歌师们一个个争相亮喉,唱出原生态的侗家山歌。而原生态的歌舞节目及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更是让观众饱足耳福……

  新晃传统体育活动:“射弩”。

  传说,侗寨“六月六”是侗族始祖吴世万、姚君赞等将杨天应请来晃州之日。

  侗家没有文字,为了纪念先辈的业绩,侗乡群众就举行赶坳活动,由长辈用山歌的形式,向青少年传授历史和知识。

  磨寨早期的“六月六”是年轻小哥、阿妹以歌传情的节日。过去,每逢“六月六”,前来磨寨赶坳的尽是俊秀芳龄的帅阿哥、俏姑娘,他们以侗族人民最传统、最淳朴的方式——唱侗族情歌,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与欢喜。

  新晃传统体育活动:“斗牛”。

  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及演变,如今磨寨的“六月六”坳会,已不仅仅是唱侗歌的民间活动,而是发展成集侗族大歌、文艺汇演、斗鸡斗画眉等文化艺术活动于一体的重大传统节日。

  原磨寨村支书杨润海告诉我们,坳会的头一天,村民们就开始杀猪宰羊、做“米豆腐”、“黑油茶”,为第二天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做准备,热闹隆重程度不逊于春节。

  “来到我们寨子的都是客,无论你走进哪一家,我们都会用黑油茶等侗家特色食品,热情款待!”杨润海额头上的皱纹间,都流露着节日的欢喜。

  侗乡人用黑油茶接待客人。

  杨润海所说的“黑油茶”,是新晃一种极富特色的食品。初见那一碗色泽黝黑的黑油茶,你很难把它与美味联系起来。然而,一口下去,却是酥香可口,欲罢不能。

黑油茶:侗乡流传千年的美食

  “黑油茶”由发酵的黑茶与苞谷、灰碱粑等食材煮制而成,盛于碗中,加些炒米、黄豆及香油、姜葱,初看色泽黝黑,尝起来却酥香可口。

  提前预制灰碱粑。

  炒黄豆。

  切粑备料。

  开汤煮茶。

  大火煮油茶。

  据介绍,“黑油茶”营养丰富,能开胃、提神、健身,是新晃侗乡一道流传千年的传统佳肴。在新晃禾滩镇闪溪村,笔者就见到了“黑油茶”的制作过程,并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

  那一日,86岁黄宏女正和女儿一起在火炉边煮油茶。火炉里,柴火正旺,烧得铁脚架上的铁锅热气直冒。黄宏女依次把黄豆、大米炒香备用。烧开水,倒入煮好的猪骨头汤,使茶的味道更好。

新晃美食:禾滩干锅

  新晃禾滩镇54岁杨长灿、53岁姚梅子夫妇自上世绝九十年代开始,专炒杂烩干锅。

  杂烩干锅以小肠、瘦耳朵、五花肉、瘦腰子、回锅肉、瘦舌头、瘦肉、猪心为料,先爆炒,辅以干豆腐、芹菜、辣椒等时鲜配菜,加豆瓣酱、剁辣椒、麻油、山胡椒等香料,炒约20余分钟,即可食用。

  姚梅子介绍,杂烩干锅是她发明的。起先她们经营的是猪脚,每只两元。经营中,她感觉猪脚对于散客不便销售,于是就琢磨出杂烩干锅。按人收费,可多可少,经营方式灵活,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一开始,8元一人,现在20元,以物美价廉赢得顾客喜爱。

  如今,杂烩干锅成为新晃的一道美食。在城乡、一年四季均可吃到。

  黄宏女再把发好酵的“黑茶”撕成小片小片状,放入开了的水中,捣烂,加些辣椒,烧开后用文火煨成汤。然后把发好的苞谷、红薯等料放入汤中煮开。

  最后把切成片的灰碱粑放入锅内,再煮开即可。大约40多分钟后,“黑油茶”煮好了,盛于碗中,加些炒米、黄豆及香油、姜葱等,即可食用。

拦门酒:侗乡古老的迎宾习俗

  年9月15日,晃州镇快活林,侗家姑娘与芦笙、土号队伍一道,举行盛大的拦门酒活动,迎接众宾客。

  在新晃侗乡,凡遇节日或重大活动,必有拦门酒。姑娘与寨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一起,在寨门或家门前,备好迎宾酒菜,等候客人的到来。客人来临,芦笙、土号齐鸣,客人对完歌,喝过酒,方能通过,高高兴兴的。有的嬉闹则遭遇灌酒,众人欢欢乐乐。

  新晃米贝烂泥苗寨三道拦门酒。

  据悉,拦门酒,原始古老,是侗乡迎宾习俗,体现了侗乡人民礼貌待客、坦诚交友的良好道德风范。

  拦门酒要一口喝干。

  拦门酒之竹筒灌酒。

  过去,在新晃侗寨,制作“黑油茶”是侗家妇女的必学手艺,也是侗寨的一项社交活动。农闲时,侗家人会请左邻右舍的人特别是妇女来家里做客吃油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寨里偶有口角发生,只要请对方来家里吃碗油茶,便可化干戈为玉帛。如今,这一美食成为新晃侗乡接待游客的佳肴,为发展侗乡旅游服务。

打年锣:侗乡流传己久的传统年味

  年3月5日,元宵节,新晃县城,年锣队、龙灯队、舞狮队走街串巷,舞狮耍龙,闹元宵。意犹未尽的锣鼓手更在街头,摆鼓提锣,对丈起来。

  现场,锣鼓手铆足劲,富有节奏感的“咚咚”鼓点和脆亮绵长的“锵锵”锣声响了起来……锣鼓齐鸣,节奏感强,铿锵有力,喝彩阵阵。鼟锣、围锣、赛锣,一轮又一轮,场面震撼!

  扶罗镇磨寨群众敲年锣。

  击鼓催花迎新春。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打闹年锣鼓是新晃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是侗乡人民一种必不可少的年味。

  年元宵节,新晃街头,人们围着锣鼓手,闹年锣。

  城乡闹年的锣鼓声响彻云霄,铿锵的鼓点,如丰收的喜悦,似美好的祝福,既有侗乡人民对过去好日子的欢庆,也有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新晃春节闹年锣。

  当然,在新晃,仅仅只有这些民族味道,是不够的。

  起源于元代,有着多年历史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在新晃,完整地保存在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寨——天井寨里,令人称奇。村里人演出时,总是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因此而得名。

  当地人告诉记者,“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老艺人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

侗乡神秘文化:唱七姐、桃园洞

  新晃贡溪镇天井侗寨的女歌手聚集一起,唱七姐、唱桃园洞。这是新晃侗族人民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祭祀文化活动。

  很明显,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侗民族的农耕黄牛,演绎到今天,变成了中国南方最优良的黄牛品种之——新晃黄牛。而今,朴实好客的新晃人,更是研制出了最美味的牛全席美食,挑动我们的味蕾。

  ……

  在新晃,民族的味道很丰富,很多彩。然而,总有一种,会让你记住一个民族的深情。

合拢宴:侗乡古老的待客礼仪

  “菜品精致、好吃!”“皮酥肉烂,配合刺梨酒,味道好!”年6月10日晚,新晃县城城北鼓楼广场,名中外宾客同时享用全牛合拢宴。当天,这一合拢宴还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

  品尝“千人全牛合拢宴”的国外嘉宾接受侗家姑娘敬酒。

  在新晃,合拢宴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侗族英雄吴勉带领义军经过侗寨,家家都要请英雄吃饭。有个姑娘出了个主意,找块空地,拿来木板摆成长桌,每家出一道菜,把菜凑在一起,同请英雄。于是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合拢宴”。

  年5月17日,参加新晃首届“帐篷节”的各地游客欢聚凉伞镇八江口侗寨,品尝侗家合拢宴。

  在侗乡,一般是村寨、家族在接待贵宾或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时才举行合拢宴。村寨的合拢宴,一般设在团寨的鼓楼里。家族举办则选在比较宽敞的农家走廊里进行。设宴时,根据宴席规模把方桌或宽木板连在一起摆成一长席,可无限延伸。因此,合拢宴又称“长桌宴”。各家各户端来自家最好的酒、菜、糯米饭,摆上宴。主家按宾主一比一的原则确定陪同人数,并安排一批姑娘站立一旁,负责为来宾斟酒、敬酒、唱敬酒歌。

  全牛合拢宴——创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美食。

  合拢宴是侗乡群众待客的最高礼仪。入席前,主人要在寨门外组织迎宾仪式,放“礼炮”吹“笙歌”,在寨门或屋门前设“拦门酒”,喝了侗家油茶后,才正式入席。开席时,众人围桌转圈相互祝愿,共饮三杯“转转酒”。

  席间,侗家姑娘三五成群,手捧酒杯,向来宾敬酒,并边敬边唱劝酒歌,对个别客人还会灌酒。合拢宴过后,主宾一起围着篝火跳起侗家的多耶舞,场面十分欢快,将整个宴会推向高潮。

  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千人全牛合拢宴”颁证。

揭秘:全牛宴制作

  年6月10日晚,由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老蔡食品公司承办的“全牛合拢宴”邀请了中国名厨王海东、罗继湘挂帅,联合武汉湘楚荟、兄弟会厨师团队完成。

  全牛宴食材来自“国家地理标志”的新晃黄牛,头尾俱全,故称“全牛宴”。这些食材在老蔡食品公司提前预制,到合拢宴现场,大厨们只做成品加工。

  据悉,本次全牛宴选用了80个牛头,每个牛头均分两半,用大锅煮开,祛浮沫,再辅以姜段、八角、桂皮等香料,慢火炖约4个小时,至皮肉软烂时备用。上菜前加热、用利刀横竖划成长方块,装盘食用。

  三个月前,厨师团队就开始准备全牛宴,考虑入席国内外宾客的口味,推出味道不同的菜品,当天,舌战群鱼、菊花牛腱、牛气冲天、麻辣蜂窝、鸡汁牛筋、过桥百叶、汁水牛腩、药膳牛鞭、红烧牛蹄、风味牛尾、牛肉包子等16道菜一一上席,再配以新晃刺梨酒,味道独特、爽口,令名国内外宾客惊喜,并获得一致好评。

  当天,新晃还动员一百多名青年志愿者端菜上菜,使合拢宴顺利进行。

中寨土号:侗乡古老的迎宾乐器

  “这就是我们独有的乐器:长号与树皮号。”年4月19日,新晃中寨镇降溪村70岁的老师傅杨华品指着一杆杆或长或短的土号介绍道。

  中寨镇降溪村的树皮号队伍在县城迎宾。

  桌上,摆着五六支长约一米五的长号、四五支树皮号。拿起长号,很轻。顶部是凉干的半个白瓜,用来扩音;中端长管取自本地,一种叫“号桐桄”的野生植物。据介绍,“号桐桄”一年生,高约两米,中空且直,干后质硬,头大尾小。成熟后,取用一米五左右,晾干,尾部加绵竹制成的哨子,长号就做成了。

  就地取材的树皮号,制作简单。

  树皮号则短许多,长约30厘米,由树皮、竹管构成,因其制作材料是树皮而得名。野核桃树、刺桐木、五倍子……凡可剥皮的树皮都可制作树皮号。因皮实耐用,野核桃树皮是制作树皮号最好的材料。春夏两季,因好剥树皮,适合做树皮号。长号则须等待“号桐桄”长好,年末才能制作。

  杨华品老师傅与同伴用柴刀剥下一条四五十厘米长的野核桃树皮。据介绍,杨华品自幼爱玩土号。现在,侗寨有四十余个像他这样的土号老师傅。

  当天下午,我们随老师傅杨华品到一个叫“庵堂冲”的山头,剥核桃树皮。取笔直树干,用刀在需要的部位把树皮划成螺旋状,然后边用石敲边用力外剥树皮,再卷成四五十厘米长、牛角大小的形状带回,均匀地卷成一个喇叭筒,一头捆好布条,固定晾干。端口小的一头插入绵竹管作为吹口,树皮号就做好了。

  做好的树皮号,还要试音。

  吹土号时,用鼻吸气、用口呼气,使音连绵不断。因没有声调,长号与树皮号不能吹奏歌曲。乐声与树皮号的大小有关,小号声音低沉,大号声音雄浑宏大,功夫好的演奏者能自由地吹奏出高音和低音。

  两人配合,才能完整剥好树皮。

  中寨一带四周高山峻岭。过去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西南进中南地区的第一个水路换旱道的驿站,为兵家必争之地。聪明的中寨先人借鉴外地唢呐,利用本土植物制作出传递信息、集合民众的土号。遇外敌入侵,或有重大事故发生,伙与伙、寨与寨之间互相吹起长号,作传告和通知信号用。

  如今,土号的作用已被娱乐、礼仪所取代。春节前后,老少聚集,相互对吹,看谁吹得流利。遇到祭祖祭神、踩桥盛典、迎接贵宾等重大活动,都要吹土号。村支书杨清江说,新晃50周年县庆时,村里组织了一个50人的长号队进城迎宾。

  树皮号迎宾。

  

===下期内容===

浓郁的民族特色,你一定会爱上这里的味道

(节日)

 《发现新晃》画册编委会

顾 问

梁永泉 陆志前

主 任

彭智华

主 编

陆晓鹏(兼图片编辑)

副主编

张家流(兼文字编辑)

撰 文

史 琴 彭宏高

摄 影

姚 溪 陆晓鹏 潘 雨 吴思静

杨志东 杨长勇 潘晓东 彭宏高

彭凤华 蒲士宣 张家权 史 琴

姚本荣 姚本荣 姚本荣 姚本荣

哥权吐槽

  有朋友留言问哥权,是怎么做这系列图文资讯的?怎么有些图片中间有一条线?哥权在这里吐哈嘈。先是将画册扫描,再整理图片后,才识别文字(一个个打字输入太麻烦,又费时间)如果遇到一张图片是两个版面的,就得拼接,哥权不会PS,图片中间有线条,请大家原谅,将就着看。哥权做这个







































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初期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ly/118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