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tslf/中国人喜欢热闹,这春节期间不只人们热闹异常,连自己的房子也透着一股喜庆劲!勤快的人们从年前就开始洒扫庭院,装扮房屋,门外贴春联,屋里挂年画,抬头见喜,低头得福。今天,小潘就跟大家聊聊这年画。
年画,算是是中国民间美术里的一个大腕儿,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同时也有着非常多产地,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每个产地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距今约有近年的历史,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很多。清代全盛时期,杨柳青镇仅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种,每种张,数目可达百万张。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年,霍派传人霍玉棠创建了“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逐渐恢复生机,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极具韵味!杨柳青年画鲜明活泼、喜气吉祥,花样繁多,在中国版画史上,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再次生发出活力。
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在题材上,桃花坞年画除了广泛流行的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吉祥年画,还有风格独特的滑稽年画和常识年画。滑稽年画都是一些寓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常识年画则是如十二生肖、岁寒三友之类非常受民众欢迎的图样。
朱仙镇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的朱仙镇就已经有了木版年画。明、清时期,这里的年画作坊最多曾达三百余家。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至今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人物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杨家埠年画
杨家埠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创始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明代以神像为主,画风工细缜密;清初出现美女娃娃年画,画风简括秀丽;乾隆时,戏出故事年画大增,画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清末出现的“黑货”年画,画风学习文人画;建国后由画家指导创作“新年画”,画风重于写实。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潘家园网
附
年画的来历:
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唐以前多为手绘门神。门神的角色亦不是传说的形象,而出现了真实的人物。人们对门神的普遍说法是:门神中的白脸将军为齐州历城籍(今山东济南市)秦叔宝,黑脸将军为朔州善阳籍(今山西朔县)胡敬德。《李世民列传》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中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策,随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尉迟二人皆为将军,故唐时的门神多以威武将军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其为年画“门神”。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产生,木版年画亦应运而生了。从绘画上讲,梁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称之为年画之先声。到了唐五代,画目繁多,有韩滉的《丰稔图》、周昉的《游春仕女图》、《扑蝶图》、李嵩的《观灯图》、易庆之的《元宵图》、徐熙的《牡丹图》、苏汉臣的《婴儿对浴图》等。尤其是《婴儿对浴图》,画上画的婴儿赤身系红兜肚,戏舞花侧,着色鲜明,栩栩如生。这证明,唐代的年画在构图和用色上,均达到了相当水平。到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我国最早的雕版年画,见于南宋时期印的木版年画,画面有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元代年画中有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场。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这种习俗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由于戏曲杂剧、绣像小说及使用插图等木刻画的兴起,并在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使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特别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更为繁盛,产地遍及全国,并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辛亥革命前后,年画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遭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此期间以上海的老月份牌为代表的石印年画走俏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老月份牌”风,一大批月份牌名家脱颖而出,如谢之光、周慕桥、金梅生、杭樨英、胡伯翔、徐泳青、郑曼陀、叶浅予等。抗战时期,解放区出了不少年画佳作,主要以抗日和劳苦大众为题材,如参军图、新年劳军、兄妹开荒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年画艺术发展迅速。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寄情寓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作了不少宣传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优秀作品。一千多年来,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木版年画,并逐步形成了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淮坊杨家埠、陕西凤翔、河南开封朱仙镇、湖南邵阳滩头、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福建漳州、山西临汾、河北武强、云南大理等等名满天下的木版年画。这些地区年画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具有相当规模,其作品大多以简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并融入改革开放新题材,注重情节、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使作品别有新意,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ly/1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