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汶川震区的孩子寄来感谢信我们在爱心楼里感


▲李曼琦的来信。

明基友达基金会捐赠的投影仪。

“叔叔阿姨,虽然您们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却给予我们如此之大的真诚帮助,这恩情,难以用语言表达……”昨天,一封从四川省绵竹市清道学校寄出的感谢信送达本报编辑部。写信的是清道学校六年级(1)班学生李曼琦。信中她告诉记者,在姑苏晚报和苏州热心企业的帮助下,学校已经用上了新的投影仪。

“我是四川省绵竹市清道学校六年级(1)班的学生李曼琦。时间过得好快,我们已在您们为我们捐建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六年了……因为新冠疫情,我们到校上课的时间延迟。4月13日,我们五、六年级开学复课了。5月6日,1-4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也终于相见于美丽的校园。校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来信中,李曼琦向记者介绍了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表达了她对苏州日报社和苏州的感激之情。

去年清道学校来晚报探亲时的报道。

12年前,汶川地震震垮了清道学校的校园。地震发生后,苏州日报社旗下的姑苏晚报率先倡议捐款,“让下一代从废墟上站起来”,呼吁为地震灾区的孩子援建学校。

倡议立即得到了苏州各界的热烈响应,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募集了万元。后来,这万元中的万元定向用于清道学校重建工程(其余万元定向用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甘溪小学重建工程)。清道学校的一幢教学楼建成后还被命名为“姑苏晚报楼”。

“十二年过去了,我们清道学子已在废墟中站起,在爱心楼里感恩奋进、不断进取,我们的年画教育很有特色,已经两次代表四川登上中央电视台!”李曼琦自豪地告诉记者。

“去年四月,吴华富校长带领我们年画团队的封书会老师、张彬老师专程到苏州日报社进行了回访,苏州日报社的领导和记者叔叔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一行。当您们了解到我们学校目前缺乏帮助我们学习的教学设备时,您们想办法帮我们联系上了明基友达基金会,为我们募得了两台专门用于教学的激光投影机,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开展活动。在这里,我们真心地对您们表达感激之情!”

今年正好12岁的李曼琦。

“叔叔阿姨,虽然您们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却给予我们如此之大的真诚帮助,这恩情,难以用语言表达。这种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崇高!经历这一切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将来报答您们的恩情。再次感谢您们苏州日报社的叔叔阿姨们,真诚邀请您们到绵竹,到我们清道学校来做客!”

昨天,记者与清道学校校长吴华富取得了联系。吴华富告诉记者,李曼琦同学成绩优异,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和很多同学一样,都是在爱心楼里学习成长的一代。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来过苏州,但大家都对苏州这座城市充满了亲切感。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苏州人民对学校的帮助,多年来学校一直通过各种形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12年来,清道学校师生们感恩的心始终没变,将来也不会变。”吴华富说,“对于在废墟上重建的学校里读了6年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一封感谢信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李曼琦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心声。”本报记者蕉雨海琳

图片由清道学校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ly/192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