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拳”与“和式太极之手”
和行
绵竹学太极还是在大学读硕,而今却已是而立之年,这期间有时兴致来时勤习之,有时忙于俗事而懒惰之,但终是把太极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和式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它不光融入了我的身体,其文化和思想更渐渐融入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对于和式太极拳的受益和体会是颇多的,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有亲身体会,也有观察同修的间接体会;有可以言传的,也有只可意会的。之前也没写过太极方面的文章,想说的很多却不能如面谈娓娓道来,想写的也很多却又受到篇幅的限制,才想来想去,我最终选择还是谈谈耍拳与太极之手吧!
这之前,先说说我所理解的和式太极拳的特点。和式太极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区别是比较大的,从理论体系到拳架规范都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当然他们终极的太极思想是一致无二的。和式太极拳的练法与其他门派太极拳比较起来,无论从速度快慢、力量大小、意念强弱,还是从身法变化上,都是处在一种中间的位置。所以,有时我在想,和式太极也许可以称为中庸太极拳。和式太极的习练要领很多,比较突出的有“耍拳论”和三直、五顺,三节、六合等基本要领。这其中,尤其要突出的,贯穿于和式太极始终的,乃是一个“耍”字诀。太极是古人传下来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里,无论做人做事还是读书论道都讲求一个“悟”字。我想只要好好去“悟”这个“耍”字,习练和式太极拳必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之效。
所谓‘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气,更不能显示发劲。‘耍拳’理论取法于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耍拳’理论的准则有三: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耍”不是任意的玩,“耍”既要有规则限定,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个“耍拳”必然是一种合乎规矩的“耍”,而规矩以自然为其根本。四川人喜欢用“耍”字,谈朋友找对象在四川一直称呼为“耍朋友”,外省人听了很是郁闷,说你们四川人真是的,一点不认真,恋人是可以拿来耍的吗?这个误解与外行之与和式太极拳的“耍拳论”误解极其相似。四川人谈对象是“耍”出来的,因为“耍”的心态才可以玩出真感情而又合乎情理,试想如果两个年轻男女一上来就谈婚论嫁,谈房子票子,严肃地憧憬未来,失去“耍”的心态,那谈恋爱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了“耍”出来的爱情,婚姻也只能是又一个“坟墓”。和式太极的“耍”字诀与四川人之“耍”无二,追求的同样是一种境界,通过“耍”的心态培养你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爱好,通过“耍”的情绪舒缓你的身心,通过“耍”的境界让你对人生充满激情和活力。这个“耍”也不是随便的伸伸胳膊,动动腿,扭扭脖子,抖抖屁股,而是在“耍”之上有个太极的拳理规范,“耍”是为了展示拳理和太极大道。简言之,伸手投足都必须自然放松而有太极的韵味,因为“耍”的是太极拳,而不是健身操。
在此我仅以和式太极之手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解说。和式太极之手的要求与其它所有门派皆不同,也是最明显的和式太极特征之一。和式太极之手已经成为了一个和式的标记,只要看手形,就能分辨是否同门。那和式太极之手的表现是如何呢?和式太极之手讲求“顺”,“顺手”包括:大拇指微直,与食指靠拢,其余四指并拢伸直,腕关键也许平直,不能“坐腕”和“塌腕”,其目的是在太极开合之时可引导内劲至指稍;从外形上看,手掌,手腕和小臂成平直状态,且掌心微侧,以眼不见掌心为宜。这样的和式太极拳手形即符合“耍”字诀,日常生活中,你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手臂自然下垂放松之时,手掌自然放开,手与臂直;下意识举起手掌之时,正常情况下就成为侧立掌,此时手掌手臂皆是最自然的状态,即最合“耍”字诀。和式太极习拳练架过程中的多数情况,手形都要符合这个要求,以平直的侧立掌形式运动,以眼不见掌心微见掌背为宜。
解释完手、手腕、小臂之间的要求以后,进一步拓展到肘关节、大臂和肩关节。所有门派太极拳皆要求“沉肩坠肘”,而唯独和式太极拳形象地将其比喻成手臂弯曲如“豆荚”。手臂只有弯曲成这个形状,才可真正的“坠肘”和“沉肩”,符合太极之道。手臂之型自然放松如“豆荚”这个朴实的比喻,道出了“耍”字诀的真谛。
谈完了手之型,接下来讲手之运动及变化。手之运动除保持以上所说手臂之型以外,当知两手之变化在“阴阳”。两只手,一只为“阳手”,一只为“阴手”。“阳手”为主手,“阴手”为配手,且两手运动之中阴阳互换。一般来说运动在前的为“阳手”,在后为“阴手”;运动在上为“阳手”,在下为“阴手”;探出在外为“阳手”,收缩在内为“阴手”。此外,还有一些情形当需根据身法虚实转换而定,因太极之运动在乎整体性和系统性,手之运动只是太极运动旋转体系中一个重要部分,仍需配合身腿求知。和式太极拳明确要求“步随身换,手与身应,身与手合。”“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之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从而形成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的整体运动。”此拳理已经道明,两手之阴阳变化需与身体其他部分相配合,从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变化形成太极运动系统,做到“以外带内,以内达外”。所谓“耍拳时,身体处处走圆,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风摆树动,环环皆转,如轴如轮。”
以上所述,知晓手之阴阳变换必须存乎自然,应走圈走圆,也即符合“耍”字诀。而当两人“推手”之时,手之变化运用尤甚。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这里的“尺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距离长度,仍是一个隐喻。“尺寸”的第一层含义是长短,第二层含义上升到权衡,第三层含义进一步提升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推手之时,手之作用正好在于“尺寸”的第二层意思“权衡”。推手之时,权衡对方劲路的虚实、进退、强弱全靠两手感知和判断,所以手在阴阳运动变化之中务必轻柔,只有在轻柔之下才能准确地听劲。这也只有在“耍拳”的境界中去寻找,试想若争勇斗狠、脾气暴躁,哪里得来手之松柔和听劲?
和式太极拳经常说到“太极无手”,又说到“太极全身皆为手”。何以一个门派,手之“有无”皆可,真正让人费解。下面我仅以戴忠铭老师教拳和自己习拳的理解为大家做个陈述。
太极之手,是有是无,这个问题困惑了不少人。要想知晓真意可能需要跳出“有无”的概念,另辟蹊径,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供太极爱好者做个参考。太极之手有两种,一种叫“有形之手”,一种叫“无形之手”。“有形之手”易于理解,如上文所说,手之权衡作用,即是“有形之手”。以我的理解,“有形之手”也仅限于手之权衡作用,而“打人之手”绝非“有形之手”,因为“太极之手不打人”。也所以“擒拿”乃太极之小道,高层次的“擒拿”不是靠手,而是身法的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太极门派,讲求手之“缠法”“绕法”已经脱离了太极的本意,由于意念太重更不符合“耍”之境界。认为“有形之手”能打人的,很可能已经走入了太极拳的误区。即使表象上看,太极师傅拿手打人拿人,那功夫也都不在手上,多半藏于身法和腰腿。太极“有形之手”限于手之权衡,而“无形之手”则有两层含义。“太极全身皆为手”是第一层含义,所谓和式太极拳“挨到何处何处击”,是说太极身法运行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只要挨到对方,且听准了劲路,就可以就此化打,乃“无形之手”。传说中的“和式太极神靠、太极神肘”估计也属于这类“无形之手”的变化和运用吧!另外,“耍拳以自然为准则,拳架为意念之载体”则是第二层含义,在练拳与推手之时“以意领之,以气行之”,这里的“意”就是一种“无形之手”统领全局。而用意还需符合“耍”字诀,“用意只在检查身体是否规矩,练劲是否圆转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自然而然练就之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之无意识状态。”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式太极乃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在“耍”字诀下的有效配合,孤立地讲太极之无手与有手都是有失偏颇的。和式太极拳的魅力,也即在于它是中国当前传承为数不多“拳理合一”的太极拳种。所谓“理无拳不明、拳无理不精”,拳法要在理论指导下修炼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行文最后放上和兆元太极宗师的一段文字与各位太极爱好者共勉:“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细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ly/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