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年6月22日,清定上师于成都昭觉寺安详示寂。今值定公上人示寂十七周年之际,追忆其舍弃官位毅然出家、由富贵走向平凡、由平凡走向非凡的一生,以志永久怀念。
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
年5月,在昭觉寺举行了隆重的升座仪式,清定法师众望所归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世、昭觉堂上第十七代祖师。
(资料图片:昭觉寺)
就在那一天,人们终于注意到大雄宝殿前的那棵老菩提树,如今已是劲虬龙钟,枝干庞然,原来那一块石碑,早已严严实实地包入树干之中。而旧殿重修,柱头早已落地,檐瓢也不翼而飞。由于印契了该寺古德道魁祖师之预偈: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故世人称清定法师为道魁祖师再来。
舍弃高位,少将出家
清定上师,俗名郑全山,早年考入黄埔军校,后加入国民党,官至中央训练团训练处长、政治部主任,授少将军衔,深得蒋介石器重。
年5月3日,官至国民党少将的郑全山,拂舍红尘,在重庆慈云寺依澄一老和尚出家。剃度时取法名为清定,这个名字有它的来历。澄一老和尚曾于年1月15日做过一个梦,梦见从浙江来的一位很有道行的高僧要求住下,自称是前清朝的道魁和尚,今世的法名叫清定。郑全山本是浙江人,也恰好是老和尚做梦那天出生的,完全与梦兆相符。从此,清定这个法名便伴随了这位佛门龙象大愿大行的一生。
近慈学法,誓愿宏深
年,汉地大般若宗初祖能海上师从西藏学法归来,清定法师即获机缘往文殊院听海公上人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发起深信,决定依止能海老上师学修密法。
随能海老上师学法期间,初住学戒堂兼沙弥堂堂主,继入加行堂三年即入金刚院,得阿阇黎位。
年,清定法师随同能海老上师到绵竹县云悟寺茅蓬闭关静修。期间,曾入定,现好境界。次年于莲溪寺结夏安居,入藏经楼阅竟《大般若经》六百卷,阅经过程中见到大光明。
年,代能海老上师弘法大般若宗,于鄂渝沪等地建金刚道场。年初,上海金刚道场成立,清定法师应四众弟子之请担任住持。依戒修行,显密圆融,清定法师皈依学法弟子逐渐增多。黄密道风,名驰远近,桃李争华,群星璀璨。
“我将闭关,尔等自重”
年5月,能海老上师与清定法师在上海火车站分手时,有难得再见之语。两人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危难袭来,临行前法师嘱身边弟子:“我将去闭关,尔等自重”。此后二十年囹圄时光,法师以欢喜忍受之心看待违缘示现,以菩提大悲之愿代受众生苦难,并时刻铭证师教,无所退惧,闭关静修,清净恒常。
重披袈裟,修复祖庭,再燃法炬
年3月,清定法师回到故乡三门县高枧乡,在卫生院以行医为业。
年,时隔24年之久,法师终得重披袈裟,在天台山国清寺讲经说法;年移住成都昭觉寺任方丈。当时的昭觉寺满目疮痍,法师十载艰辛,起衰振敝,古刹焕然,成“川西第一禅林”。此后,虽届高龄,法师仍不遗余力讲经开示,传法灌顶,捐资助学,扶危济贫,慈悲的身影与声音深入大众的心灵。而于自身,奉持甚严,修法行持,不舍昼夜。法师纯然安住浑然无我之状,感伏四众。
不忘师恩,秉尊师教
年8月,山西五台山能海老上师的灵骨塔前,上人闭目顶礼,念曼茶供。而后,有那么一刻,只是安静深沉地注视着恩师的塔碑,在无言的静默里仿佛再一次进行着穿越时空的交流。
自在舍报,安详示寂
年6月22日,悲风阵阵,阴云沉沉,昭觉寺浑厚的钟声划破了川西平原的寂静,一代高僧清定法师安详舍报示寂。赵朴初会长唁电云:上师显学密行,一如仙露明珠;毗尼严净,胜似松风水月……
殊胜缘起,法脉相续
年,上海佛学书局金刚道场,光线沉静,书架默立,经典无声。一位年过九十的清癯老者,一位二十出头净无尘翳的佛子,在四周经典的加持与见证下,轰然相遇间。老人是名扬九州的一代高僧定公上人;年轻的佛子即是如今四处弘法传灯的传喜法师。
相遇那一天,传喜法师即在定公上人处受了四皈依和五部灌顶。并聆听老法师亲自讲解了《心经》。
年传喜法师闭关即将圆满,惊悉定公上人圆寂消息悲痛万分,出关后即赴成都昭觉寺礼拜上人舍利,时上人侍者演法法师请出上人金色舍利供传喜法师瞻礼。
年11月,四川绵阳祥符寺清定老法师舍利塔前,传喜法师顶礼供养,绕塔三匝。清风翻卷思绪,20余年前上海佛学书局的相遇再次映现,似乎上人依然在身边,眼光深切的静照里是温暖而欣慰的笑意……
声明:本文由“佛教慧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mj/1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