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二)加强投入保障


开展古籍普查工作,认真开展惠州文化经典整理、出版工作,研究编纂惠州文化经典书籍

2、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整合惠州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客家民间艺术、龙门农民画为龙头,派出艺术队伍往东南亚、北美、欧洲以及港澳台等地交流访问每年组织文化产品、服务、人才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国际性、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会展、博览、研讨等活动,扩大惠州文化的影响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积极与国际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打造一批具有惠州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元素的文化、影视创意作品,借助网络、影像等现代传播渠道和形式,广泛传播惠州文化

3、创绵竹市事业单位招聘新艺术生产模式构建科学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惠州文化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扶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精品鼓励支持本地各类社会文艺人才建立专家工作室,积极引进李小可艺术工作室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南方分部,以及邵秉仁等国内外艺术名人到惠州设立工作室,使惠州聚集一批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家采取政府定制采购、项目招标、成果引入等形式,扶持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民营演艺机构,支持惠州学院组建惠州市交响乐团,培育催生省内外领先的文艺现象、文艺形式、文艺流派

2010年8月18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文化名人、文化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绵竹市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1、推进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有惠州特色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区要建设美术馆和完善惠州博物馆、惠州文化馆、惠州慈云图书馆、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地标性文化惠民设施,县城要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数字电影院到2015年,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部达标;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座多厅数字电影院;到2020年,建成惠州美术馆,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

(三)文化设施工程

3、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文艺骨干津贴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科绵竹市剑南镇邮编学成果政府奖的作用,设立惠州市文化发展基金,每年对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获得国家级、省级文艺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文化单位设置技术领导职务,推行专家聘用制,设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主持人、首席策划人等制度,支持、鼓励艺术家开设工作室建立市级文化荣誉制度,设立“惠州市杰出文化企业家奖”,每两年表彰10名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企业家;设立“惠州市德艺双馨奖”,每两年表彰10名优秀文化工作者

5、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培育版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继续引进保利等一批优秀院线资源,加快绵竹市兴隆学校推进电影院等经营性场馆和新华书店等单位的连锁经营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文化经济平台,加快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重点发展演艺经纪、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推动文化中介机构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

(六)文化产业工程

2、培育惠州人文精神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和“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彰显新时期惠州人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大力宣传“感动惠州”人物,“惠州文化形象大使”,“科技之星、创业之星”,“十大文化人物四川省绵竹市教育局”等体现新时代惠州人文精神的人物

惠市委发〔2010〕23号

1、培育理论学术精品完善每两年一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机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机制,加强惠州历史文化和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培育《惠州文化建设丛书》等理论学术精品,争取每年推出一批在省、市具有重大影响的应用性成果、逐步形成若干在省、市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品牌

各县(区)党委、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惠各副局以上单位:

加快文化惠州建设,事关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局,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三个保障”

3、加强文化形象宣传树立新型的惠州文化形象,邀请国内外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文学艺术、影视演艺界知名人士来惠,策划、举办以惠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州人文历史为题材的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或者策划、创作并传播具有惠州地域背景的文化作品、艺术产品,提高惠州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城市文化品味积极借助保利院线,组织我市的优秀艺术院团或优秀剧目在全国演出,不断扩大惠州文化的艺术影响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以与台湾礼品工会合作开发具有惠州文化元素的文化旅游产品为切入点,逐步引进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在文化合作中增强惠州与港澳台的文化联系和良性互动

1、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创办文化企业、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对信誉好、操作规范的文化企业,实行备案制,设立绵竹市汉旺镇邮编办理文化出口的“绿色通道”完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市、县(区)两级统计部门每年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报告健全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构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行为

3、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推动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每年举办一次“南国书香节”全民读书月活动,推进“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家庭”创建活动,要求城镇干部职工每月精读一本书,举办农民读书节打造惠州“学习论坛”系列活动品牌,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学习讲座,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举办素质教育论坛和公众论坛绵竹市职业中学,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深入基层加强理论宣讲教育,不断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普及科技读物,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技体验等活动,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群众科技水平

2、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乡镇(街道)要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行政村(居委会)要建有综合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固定的电影放映点到2015年,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全部达标,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套以上数字电影放映机,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社区)按照“五个有”标准建成文化设施,全省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绵竹市城市在线招聘面积(按常住人口计算,不含室外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和“农家书屋”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的市、县两级财政保障机制,从2011年起,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有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逐步建立固定的电影放映点

一、总体要求

2、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营造融洽和谐的创作环境,扶持原创性作品,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近期重点扶持好电视剧《玫瑰人生》、《苏东坡寓惠传奇》、动漫电影《罗浮山小和尚》和一 具惠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剧目等作品的创作和生产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以及“群星奖”等文艺奖项评选,争取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佳作,获国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家级、省级奖项的作品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惠州市人民政府

4、深化文化领域投融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等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开展文化慈善义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国有文化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向文化产业倾斜,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力争五年内培育、扶持一至两家文化企业上市,对其他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绵竹市人民政府,引导担保企业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贯穿到公民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大力推动文化惠州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1、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党管媒体,完善市、县(区)舆情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重大舆情监测研判制度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制度,在各县(区)、各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绵竹市属于哪里,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完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加强网上信息监管,探索对即时通讯、互动栏目、音视频等网络新业务的科学化管理,建设网站编辑从业认证体系,实行网站编辑、记者资格准入制;加强网络民主政治建设,在全市推广“网络问政”机制,进一步办好“惠民在线”论坛,完善“惠民在线”网络问政制度,推动各县(区)健全互联网管理机构,尽快成立市互联网协会,建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网络民主平台,认真做好广东省城市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工程试点工作,把“今日惠州网”打造成为一流主流门户网站,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3、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绵竹市教育局电话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软件等行业加快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等结合,激发文化创意,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基层版权工作站,扶持发展版权业挖掘文化产业高渗透、高整合、高增值的特性,将科技、文化基因导入传统制造业,提升我市电子信息、服装制鞋、生物制药、食品包装、竹木加工等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

(七)文化旅游工程

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全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城乡文化设施,完善市、县、镇绵竹市仁爱医院招聘、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

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

3、提升公民健康心理素质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心理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的和谐文化,增强文化的教化功能,进一步调处和化解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纾缓社会压力,抚慰人的心灵,培育公民良好的社会心理加强新型人口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关爱女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等活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

(十)文化人才工程

2、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按照“市场主导,优化资源,突出重点,集群发展”绵竹市新市镇邮编的思路,打造一批文化产业企业群重点扶持报业、广电两大传媒集团全媒体、跨行业发展,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支持市新华书店通过重组开展跨地区连锁经营,做大市场规模大力扶持会展业发展,争取一批全国、全省性会展项目落户惠州,努力把惠州会展中心打造成为开放水平高、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布局合理并有鲜明特色的会展中心,把惠州会展业打造成在珠三角有较大影响、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会展业积极支持国鹏、至远、勤达、华力等民营文化企业和外商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华贸电影院线项目及筹建嘉禾电影mall,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企业群支持t绵竹市特殊教育学校cl电视、德赛视听、华阳多媒体、科锐光电等重点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文化内涵,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支持文化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创作出一批文化精品

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文化与民生融合,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珠三角特别是深莞惠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工作,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绵竹市教育局电话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筑牢我市建设文化惠州的思想基础举办素质教育论坛和公众论坛,深入基层加强理论宣讲教育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现代文明公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和“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十大杰出青年”、“百佳外来工”、“十佳好母亲”、“十佳孝子”、“十佳健康快乐老人”评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九)文化改革工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贯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融合、文化建设与改善民生融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文化建设与对外宣传融合、文化建设与人才强市融合、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融四川绵竹市教育局合等“六个融合”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五种能力”,即提升文明城市影响能力、提升文化惠民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全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进一步增强惠州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4、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积极开展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申报工作,大力推进文化与城建的融合,以建设现代城市主轴线、历史文化主轴线、山水主轴线为目标,彰显“岭南风格、惠州韵味”的城市文化魅力加快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建设,推进挂榜阁、丰湖书院建设和水东街改造,恢复苏东坡寓惠遗址,重建一批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观和建筑群,依法修复宾兴馆、叶亚来故居、邓承修故居、邓仲元故居、陈炯明墓园绵竹市人民政府、廖氏兄弟(廖尚果、廖辅叔)故居旧址等一批文物古迹,重点推进邓演达纪念园、叶挺纪念馆和廖仲恺纪念园建设,重塑惠州历史风貌,丰富历史文化主轴线,不断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推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等的建设,做好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古村落、古建筑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民族民间特色之乡”创建活动,成功申报一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民族民间特色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力争2015年前,成功申报两条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三个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20年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三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绵竹市产增加到五项,争取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强化国民艺术普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和学习当地民间民俗文化,开展文艺活动,加强文化艺术熏陶;实行文化人口评估统计制度,使全民文化活动参与率逐年提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读书、摄影、书画、合唱、舞蹈及各类会节等民间文化活动,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美术展等;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要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优秀文艺精品基层巡演、“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打造“快乐时光”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绵竹市汉旺镇邮编推动文化艺术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情趣

(一)公民素质工程

2、打造文化旅游组团及特色产品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组团”,即以惠州西湖、中心城区、特色街区为核心的中部西湖文化旅游组团,以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为核心的东部稔平半岛休闲文化旅游组团,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西部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以森林度假、温泉养生为核心的北部南昆山休闲文化旅游组团,以叶挺故居和秋长客家围屋为核心的南部秋长镇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组团积极发展历史文化寻根游、客家饮食文化游、城市观光会展游等,形成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较为完备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力度,鼓励绵竹市属于哪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文化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擦亮“罗浮三宝”、“南昆八珍”、“龙门农民画”等惠州名优特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的同时,开发出新的具有浓郁惠州和岭南文化气息的文化旅游商品

(八)文化传播工程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构建文化与经济相互支撑、生产力与文化力和谐互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宏观研究和指导,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研究制定《惠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要成立贯彻落实《纲要》领导小组,建立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绵竹市清道学校协调,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党校要将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党政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市委党校每年要举办文化建设领导干部培训班;市、县(区)宣传文化部门每年要举办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班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将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列入县(区)党政正职及市直“一把手”年度考核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

2、倡导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实施“清、和、美”工程,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结合淡水河流域治理和全市重大环保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绵竹市汉旺镇邮编、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开展“生态文明”、“低碳生活”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落实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文化场馆的日常办公及免费开放经费,保证人员工资、事业经费和重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保障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运转推动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推进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以及文化场馆低票价开放推行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和证书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人员准入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绵竹市孝德学校比例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辅助队伍,扩大文化志愿服务,2012年前,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工作

2、大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定区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提供文化娱乐、报刊阅读、信息咨询、文体培训等群众切实需求、符合群众阅读欣赏习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上互联网、文化鉴赏等文化活动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人均拥有1.2册以上公共藏书、每月观看一场以上电影、每季度观赏一场以上文艺演出、每半年参与一次以上群众文化活绵竹市清道学校动和参观一个以上文化展览的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充裕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二、目标定位

1、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参与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乡镇(街道)、村(社区)推进窗口服务行业创优工作,扶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力争到2011年,有一个县城获得广东省文明县城称号;到2015年,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5%左右,文明窗口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90%左右,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以上;到2020年,全部县城获得广东省文明县城称号,有一个县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三)加强政策保障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绵竹市民政局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和惠州市《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惠府〔2009〕165号)等文件精神,落实《纲要》的有关规定,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和价格、土地、人才等方面扶持文化建设修订完善我市现有文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文化政策法规,加大文化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四)文化服务工程

1、打造文化旅游特四川省绵竹市色品牌努力发掘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惠州民俗文化和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打好“五张文化旅游牌”,即以寓惠东坡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牌”、以罗浮山道教人物葛洪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牌”、以国家“非遗”惠东渔歌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牌”、以高潭苏维埃政权等现代革命事件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牌”和以森林、温泉、海滩为代表的“休闲文化牌”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大力挖掘“鹅城十景”、“惠州十大名胜”的文化内涵,办好一个电视旅游频道,创作一台反映惠州风情的舞台剧,鼓励景区举办特色民俗文艺演出和依法修复文物古迹,进一步提升罗浮山、西湖、南昆山、莲花山、平海、巽寮、大亚湾,以及惠阳区崇林世居、惠东县皇思杨古围四川省绵竹市村、博罗县龙华镇五村古村落、龙门县功武村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形成滨海文化区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深入挖掘惠州小金口麒麟舞、龙门农民画、客家山歌、瑶族舞火狗、惠东渔歌、李家拳和龙形拳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打造惠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文化惠州建设,力争到2020年,达到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产业成为惠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值占惠州生产总值的8%以上,努力形成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队伍强和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强的“一高四强”的文化建设格局,把惠州建设成为文化惠民先行区、文化产业新兴区、文明城市建设示范区、广东乃至粤港澳地区的重绵竹市教育要文化区域

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文明融合,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每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取得好成绩,努力打造“文明惠州”品牌,力争2011年、2014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争当“全国文明城市标兵”

抓住惠州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有利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突破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文化科学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现将《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1、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项目,加大对我市入选对象的培养力度,在培养经费、研究绵竹市富新镇邮编课题、考察学习等方面予以优先,力争培养一批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高层次文化人才制定和完善各类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鼓励支持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开展农村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培养一批民间艺术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申报一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支持惠州学院和其他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工业设计、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各类院校与tcl、德赛、华阳等企业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二)文明城市工程

4、加强文化场馆的运营管理积极绵竹市教育局局长探索经营性文化场馆市场化运营的管理模式,分类管好、用好现有的文化体育场馆,发挥文化体育场馆的文化拉动效应,推动文化娱乐休闲和文化体育培训的发展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办公室的职能,以惠州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为经营平台,统筹做好对文化、体育、会展等市直国有文化体育场馆等经营性资产的运营管理,有效盘活固定资产,实现效益最大化

继续实施惠州旅游“3510”工程,加快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与生态融合,提高自然生态、园区景区的内涵,形成极具文化内涵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加快形成一批在粤港澳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项目,努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品牌

3、打造生态文化积极实施“八三三”生态工程,大力推四川省绵竹市邮编进惠州植物园、潼湖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标本馆“三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省林业生态市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力争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60%以上倡导生态文化,提倡低碳生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完成金山大道、惠民大道、惠博快速通道等一批新建道路的景观绿化美化工程,有序推进惠州境内的绿道网建设

2、积极引进紧缺适用文化人才出台《惠州市引进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办法》,建立优秀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文化人才引进提供科研、项目、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便利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文化单位以调动、岗位聘绵竹市民政局用、项目聘用、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或使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科学理论专家、学术带头人、文化文物专家,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策划人,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懂得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

3、推进企业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员工文化设施,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市歌舞剧团等专业艺术团体与企业、厂矿共建企业文化服务机构和服务点,丰富企业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力争到2015年,全市绵竹市兴隆学校较大型企业要建成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员工文化设施

中共惠州市委

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三、重点任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实施《纲要》为契机,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投入和整合社会资源“两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坚持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两结合”,大力推进“六个融合”,加快文化惠州建设步伐,推绵竹市属于进文化惠民,让人民群众在更高标准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加强投入保障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确保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其中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逐年增加要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标准,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足额投入,要落实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规定,农村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资金需求改变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方式,实行按项目拨款和以奖代拨,逐步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的无偿投入转为国有资本金的投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政部门要按转四川绵竹市教育局制前的渠道和标准继续拨付经费

1、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进村(社区)入户采取政府采购、文化事业单位实施、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培训等文化下基层活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外来工文化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真、求美、求乐”的需求市歌舞剧团每年送戏下乡、进社区不少于100场,市文化馆公益培训每年不少于2000人次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满足人民群众的新型文化需求

四、保障措施

3、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改革进一步建四川省绵竹市地图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通过配套出台包括预算管理、财务总监管理、投资管理、产权变动管理、资产评估管理、资产收益管理等一系列完整的监管制度,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制订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市直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监督考核,实现场馆的高效运营

1、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纽带,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认真贯彻《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以构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晰产业引导方向,通过争取国资、四川省绵竹市新市镇放活民资、引进外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加快广东(惠州)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仲恺高新区软件产业园等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以及惠州报业全媒体产业基地、广电新闻中心、新华文化广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惠东金融街天后宫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有一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深化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报业、广电两大传媒集团等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继续促进转企改制和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使之成为主业突出、规模化程度高、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市演出公司、电影公司、歌舞剧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团等经营性或部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增强竞争活力,提高综合实力;积极配合省有线电视网络重组工作;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绩效目标考核,引入用人竞争机制

适应当前文化与经济交流融合的大趋势,拓展、畅通传播渠道,改进传播技术和推进内容创新,不断扩大惠州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五)文化精品工程


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
哈尔滨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wh/29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