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邓艾和钟会之比较


选择对邓艾和钟会进行比较,是因为他们两人有很多共同又互补的地方,同朝为官,人生最大的功绩都是平定蜀国,人生终点也都结束在蜀国;他们两的个人性格、处事方式有很多不同点,甚至是大相径庭,好多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一个出生社会底层、农家子弟,一个出生官宦家庭、父亲位列三公,选择对他们两进行比较,是因为他们两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又都充满理想和抱负,才华绝伦,靠着战功实现了人生理想,最终都位列三公。

一、出生情况(社会阶层)

邓艾,出生三国动乱时期的农村家庭,属于社会阶层的最底层,父亲姓名不详,邓艾从小便是孤儿。因为战争的原因,到处流浪,曾经以为农民放牛作为职业。

钟会,出生官宦家庭,顶级的官二代,他的父亲钟繇,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和司徒华歆、司空王朗是当朝名臣,位列三公;哥哥是钟毓,曾任青州刺史、官后将军,都督徐州军事、假节、都督荆州等职务,封疆大吏。

二、童年时期、青年时期

邓艾和钟会的童年时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版本。邓艾,资质平庸而且有口吃的毛病,刚开始被推举为学士,因为口吃,不能做政府的办事员,只能做看守稻田中稻草堆的小吏。

资质平庸而又没有任何背景,但是邓艾却是个有理想的青年,表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十二岁时,读到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因宗族中有人同名,又改为邓艾);二是每当看到高山大湖的时候,总是规划考虑在哪里安排军营,特别熟悉地形地貌,为后面的军事战斗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懿看到他后,认为邓艾不同寻常。

钟会,和邓艾恰恰相反,从小便聪明早慧,钟会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委派他去见中胡军蒋济,蒋济感到特别惊讶,认为这个孩子不一般。钟会长大后,多才多艺,知识广博而又精通明理之学,对《周易》很有研究,并且写了本书叫《道论》,主要关于刑名的,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和山阳人王弼都很出名。

三、从政从军生涯

最高职位,邓艾,太尉;钟会,司徒。两人均位列三公。

邓艾的从政起点很低,看守稻田中稻草堆的小吏,在最基层任职;钟会则不然,起点便很高,直接在中央部委任职,一出山就是朝廷的秘书郎,后又升迁为尚书,中书侍郎。

邓艾的从政从军生涯:学士、看守稻田的小吏,司马懿府中下属,尚书郎,征西将军参谋,南阳郡太守,关内侯、讨寇将军,城阳太守,汝南太守,兖州刺史、振威将军,方城亭侯,方城乡侯、代理安西将军,安西将军、假节、护东羌校尉,征西将军、增加封地六千六百户,太尉、增加封地二万户,最高官职位列三公。总计做过20个官职或爵位。

钟会的从政从军路径:秘书郎,尚书、中书侍郎,关内侯,司马师账下机要秘书,黄门侍郎、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大将军府记室,司隶校尉,镇西将军、假节,司徒、县侯、增加食邑万户。总计做过13个官职或爵位。

四、二人的主要政绩

邓艾的最大的业绩是率先攻破蜀国,接受蜀国后主刘禅的投降,除了这件事情以外,《三国志》中还记载了他的另外三个政绩,具体如下:

1.作《济河论》,建议进行屯田,储备军粮,解决水患

邓艾巡视陈县、项县以东至寿春的地区,提出建议“土质优良而水少,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的收益,应该开凿河渠,饮水灌溉,即可囤积军粮,也可开通水道。”建议在以上地区实行军屯,派遣军人一遍种田一遍戍守。事实证明邓艾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每当东南有战事,曹魏的大军就可乘船南下,到达江淮地区,使得军粮有了储备又免去了水患。

2.建议平定边疆匈奴动乱

针对并州左贤王刘豹实际把匈奴五部合并为一部的情况,邓艾建议乘着刘豹内部有叛乱的时候,把匈奴国分成两个国家,削弱匈奴的势力,同时扶植右贤王的后代让其驻守雁门郡,和左贤王刘豹抗衡。

邓艾在在边疆地区任职时,整治要塞、修筑城墙堡垒。泰始年间,羌人叛乱,频频杀害刺史,凉州与朝廷联系断绝,但是邓艾曾经任职过地方的吏民安然无恙,全都是因为受了邓艾所修筑的堡垒的保护。

3.建议朝廷重视农业,并且改革官员的考核方式,把积蓄粮食、富裕百姓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

邓艾升任兖州刺史、振威将军后,给朝廷建言:国家最急需做的事情,就是农业和战备。国家富裕军力就强盛,军力强盛就能打胜仗。农业是取胜的根本。朝廷应设立爵位奖励军民重视农业生产。把官员的考核奖赏,放在能否积蓄粮食和富裕百姓上面。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在邓艾的励精图治下,其所任职的地方,荒地得到开垦,军民衣食不愁。

钟会的主要业绩也是在平定蜀国上,除了这件事情外,《三国志》还主要记载了以下两件事情:

1.看人比较准,准确预测诸葛诞会反叛

甘露二年,朝廷征招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当时钟会在家服丧,估计到诸葛诞不会从命,便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事已施行,不再追改。从后来的结果看,诸葛诞果然造反,可以看出钟会在看人方面比较有预见性。

2.使用离间计,在攻破寿春时立下首功

诸葛诞谋反后,被困寿春。孙吴大将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从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们全都率军到达寿春救援诸葛诞。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因为家人产生矛盾,便带着其母和私兵渡江,投降司马昭。钟会献计,秘密以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让全辉、全仪的亲信带着信到寿春城并告诉全怿等人,说孙吴朝廷对全怿不能将诸葛诞从寿春城中救出非常生气,打算杀尽全家,后来全怿害怕并带兵投降。钟会的离间计对于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人称呼他为“子房”。

五、两人的一些特质

(一)邓艾的几个特点

1.知恩图报(韩信的“一饭之恩”)

一般出生贫寒的人,没有任何背景,要想获得成功,只能靠自我奋斗,所以对自己的有恩的人,都会铭记在心、特别感恩。汉朝的韩信就是这样的人,留下了一饭千金的成语。邓艾也是这样的人,在他任汝南太守后,到任后便去寻找当初厚待自己的官吏,当得知其已去世后,又派人去祭奠他,赠与官吏的母亲贵重的礼物,推荐官吏的儿子在本郡计吏手下做事。

2.身先士卒,壮志凌云,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彭德怀)

碰上大旱之年,邓艾实行区种法,身穿黑色的衣服,手拿农具,为将士做表率,上行下效,无人不尽其力。

邓艾受命驻守边境时,统帅万人之众,却不辞像奴仆、百姓一样劳作的艰难,具有忠诚勤劳的节操。

邓艾率军进攻蜀国,从阳平道七百多里的无人之地行军,一路山高谷深,环境极为艰险,粮运匮乏,几乎灭亡,遇到没有路的情况,邓艾便身先士卒,用毛毯裹住自己的身体,从山上滚下来。每次出征时,邓艾总是包裹马足抬起车辆,翻山越岭自置死地,勇气凌云。正是邓艾的这条奇策,为他抢在钟会之前攻破蜀国奠定基础。这点,邓艾和新中国的彭德怀元帅比较像,“谁敢横刀立马、唯我邓大将军”。

3.治军严厉,不讲私情

在进攻蜀国中,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儿子)从涪县退还绵竹,列阵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司马师篡进攻诸葛瞻的左翼、右翼,均失败,回来禀报“敌人不可进攻”。邓艾大怒,认为“存亡之时,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便要斩杀二人。邓忠、司马师篡又重新回去和蜀军作战,并且斩杀诸葛瞻等人。

接受蜀国后主投降后,邓艾约束军队将士,不准抢掠百姓,安抚接纳降附的士兵,让他们重操就业,蜀国百姓对此很是称赞。

(二)钟会的几个特质

1.善于处理和主要领导的关系,紧紧跟对领导

钟会的起点就很好,一直跟随司马家族。当初,毋丘俭起兵叛乱,大将军司马师率军东征,钟会随从,负责处理机要文书;后来司马昭统领各路人马,钟会在军府帐下出谋划策。

不为升官所诱惑,成为领导心腹。诸葛诞反叛,朝廷派军平叛。在攻破寿春城战役中,钟会献计较多,大军回朝后,升迁钟会为太仆,但是钟会坚决推辞不去就任,坚持以中郎身份在司马昭大将军府任记室,通过这个事件成为司马昭的心腹。

在进攻蜀国的问题上,坚决站在司马昭一边。司马昭计划伐蜀,朝廷中其他人都认为不可伐,只有钟会认为蜀汉可取,坚决支持司马昭的想法。用司马昭的话说“人心里事先胆怯,智勇就会枯竭;智勇枯竭而勉强用之,只能被敌人所擒。只有钟会和我的意见相同,派遣钟会伐蜀,定能灭蜀国。”通过这个事件,又拉近了和领导的距离,也是给自己创造了机会,后来在出兵灭蜀的部署上,钟会是作为主帅出征。

2.治军方面,纪律严明,不讲情面

在进攻蜀国时,派遣牙门将许仪在前面修路,自己率军在后面。过桥时,桥面破损,马蹄被陷进去,于是将许仪斩首。许仪,是许褚的儿子,有功于朝廷,钟会也不加宽恕。各路军队听说钟会连许褚的儿子都敢斩杀后,无不震恐,立马对钟会的命令服帖,令行禁止。

3.在进攻蜀国时,善于收买蜀国官民人心

一是在率领大军向西出安阳口时,派人祭扫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坟墓。二是向蜀国的将领、官员、士兵、百姓发布公告,文采飞扬,从心理上、气势上压倒对方。三是严厉约束士兵不得抢掠,接待蜀汉官员时态度谦虚,和蜀国的大将军姜维的关系较为友好。

六、两人的缺点和不足

邓艾的缺点主要有三个:重大事件不请示中央,喜欢自作主张;为人比较狂妄、自负;没有和同事、下属处理好关系。

1.在重大事件上不请示中央,喜欢自作主张,主要表现在三件事情上:

(1)自行决定军队驻扎地点。毋丘俭起兵叛乱,文钦被打败投奔东吴,孙吴大将军孙峻带领十万兵众,准备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遣邓艾据守肥阳,但是邓艾认为肥阳距离敌人很远,不是要害之地,便自行决定转移到附亭驻扎,派遣泰山太守诸葛绪在黎浆狙击敌人,将敌人打败。因为战功,被封为方城乡侯,代理安西将军。这次自作主张,从结果来看,还是可以的,打了胜仗。

(2)自作主张代表皇帝分封刘禅等官职。邓艾到达成都,刘禅带领大臣投降,邓艾自作主张代表皇帝拜刘禅为代理车骑将军、蜀国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群官各根据职位高低任命为曹魏官员,有的还兼任邓艾的下属。

(3)自作主张建议暂缓对孙吴用兵。收复蜀国后,邓艾向朝廷上书:“建议暂缓对孙吴用兵,先发展蜀国军事农业、建造军舰,暂时把刘禅留在蜀国,厚待蜀国刘禅以使得吴国孙休来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司马昭回复:“此等事情,应当等待朝廷批复,不应擅自行动”。但是,邓艾仍不警醒,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在蜀国代表朝廷封授蜀人官职,是为了安抚投降的人,是合乎时宜的。

2.为人比较狂妄、自负

邓艾收复蜀国后,派人在绵竹筑起高台以为景观,以此来彰显战功,本人高傲自夸,对蜀汉大夫说:“诸位全靠遇到了我,所以才有今天。姜维自然是一代英雄,只是因为遇到了自己,才陷入困境。”当时有见识的人都认为邓艾狂妄。

3.没有和同事、下属处理好关系

邓艾性情刚烈急躁,容易冒犯上下,不能团结朋友,和钟会、胡烈、司马师篡都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导致没有人替他说话。曾经是共同作战的战友,钟会、胡烈、司马师篡等都向朝廷报告邓艾违抗朝廷命令,认为其反叛的征兆已经形成。最后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钟会的主要缺点在于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也喜欢不请示中央自作主张,没有在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团队,关键时候犹豫不决,最终导致悲剧。

1.对当时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对蜀国将领以及魏国官兵的心理揣摩不足

钟会自认为功名盖世,不能位居人下,并且手下有十三万猛将精兵,具备谋反的条件,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曹魏军队,再驱使姜维统领蜀国军队可以达到灭掉魏国的目的。司马昭却认为钟会即使谋反也不会成功,原因有两点:一是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语图存,心胆以破故也;二是蜀国攻破后,魏国的将士都会思念家乡,不会和钟会同心。这两点都是钟会没有想到的。

2.自作主张宣传诏命,宣扬皇恩感化民众,恢复秩序,安定百姓,没有向中央请示

将领在外带兵打仗,战场的形势千变万化,将领确实需要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作战方针,机动作战,一切以赢得战争的胜利为目的,而不必事事请示朝廷后再出兵。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后,尤其是打了胜仗,在外的将领就不能再自作主张,大政方针一定要等请示中央同意后再施行。对于在外手握重兵的将领,又刚刚收复蜀国,中央原本对你已经开始担忧了,怕你叛变,你再自作主张,就容易导致中央对你的不信任,引起祸患。

3.不能团结下属,建立自己的团队,关键时候犹豫不决

钟会计划谋反后,在成都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员以及蜀汉旧官员,假传郭太后遗诏,让钟会起兵罢黜司马昭,并将遗诏给每人看,让他们签署意见,又在木板上写下任命书,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宴请结束后,钟会把所请的官员全都关闭在蜀汉朝廷机构的房屋里。在如何对待这些被关押的将领方面,犹豫不决,曾经有将领建议他全部杀掉,但是他没有采纳,最后这些被关押的军官、士兵发动叛乱,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兵所杀,死时才四十岁。

七、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1.要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

景元四年秋,朝廷下诏伐蜀,主要兵力分配如下:邓艾领军三万,直趋甘松牵制姜维;诸葛绪领兵三万,进军武街、桥头断绝姜维归路;钟会统帅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入蜀汉境内。后来,在进军途中,钟会向朝廷密报诸葛绪畏敌懦弱,朝廷免了诸葛绪的兵权,三万人马统归钟会统领,总计十三万人。钟会又是司马昭的心腹,从朝廷的本意来看,是想让钟会做主帅,夺得灭蜀头功,邓艾只是作为偏师牵制姜维以配合钟会。但是邓艾特别善于给自己创造机会,不甘于人下,进军不走常道,而是从阴平道七百多里无人之地行军,没有路的时候,就用毛毡裹着自己的身体带着队伍从上上滚下来,壮志凌云,先于钟会到达成都,接受蜀国后主刘禅的投降,抢了钟会的灭蜀头功。

2.不骄傲居功,丧失臣节,要跟中央保持一致

邓艾本人,具备超凡的军事领导才能,善于带兵打仗,但是为人比较孤傲,接受蜀国后主投降后,对蜀国的士大夫表现得非常高傲,看不起这些人,对待朝廷又喜欢自作主张,代替朝廷发布命令,重大方针不向中央请示汇报,丧失了作为臣子应有的节操,当时有见识的人都讥笑邓艾的狂妄。在和蜀汉官员的相处方面,钟会做的比较好,钟会接待蜀汉官员时态度谦虚,和蜀国的大将军姜维的关系较为友好;在和中央沟通方面,钟会也是积极沟通,表面上和中央保持一致,经常报告内部消息:一次是向中央报告诸葛绪畏敌懦弱,一次是报告邓艾可能会谋反,虽然两次都是诬告,但是朝廷却会觉得钟会是忠于朝廷的。

3.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判断形势

钟会的最大缺点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当时的形势判断错误。从钟会的经历来看,景元三年冬天,钟会被朝廷任命为镇西将军指挥关中各路人马发起灭蜀战役,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到达成都,正月十八日被乱兵杀死,死时年仅40岁,按照这个推算,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时应该是38岁,而38岁之前钟会从事的工作主要战争谋划、参谋(秘书郎,尚书、中书侍郎,机要秘书,黄门侍郎,大将军府记室,司隶校尉),缺少丰富的带兵作战经验,缺乏统帅的才能,不能有效指挥将领,对待胡烈这些大将,只能是囚禁他们,而不能用强大的人格魅力说服他们跟着自己一起造反,但是他自己却自认功名盖世,不能屈于人下,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准确,这是他叛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对形势判断方面,收复蜀国后,中原的将士都是比较思念家乡的、着急返回中原和家人团聚,没有人愿意跟随钟会叛乱,但是钟会却理所当然认为只要自己反叛,手下的将士们也会跟着自己起兵,从后来的情况看,他的判断是错误的。

在这方面,邓艾却相反,从邓艾的经历来看,其不仅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统帅经验(讨寇将军、振威将军、安西将军、征西将军),而且做过多地的地方行政长官(南阳郡太守、汝南太守、城阳太守、兖州刺史),既懂军事又懂地方行政管理,个人性格上豪气云天、胆略过人,在军队将领中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将士愿意跟着他干,在军队中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表现之一就是“钟会死后,邓艾本营的将士去追押解他的囚车,将他迎回。”钟会却是被自己统领的将士乱兵杀死。

邓艾接到朝廷的诏书后,遣散部众,束手接受罪罚,从主观上他是不想叛乱,但是从客观实力和个人性格上来看,如果邓艾有意叛乱,是很有可能成功,而且邓艾接受蜀国投降时,已经近70岁的高龄,在军队中耕耘多年,将领人脉广泛,具备建立邓氏蜀国的条件。

4.要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

从邓艾知恩图报的例子来看,反观我们自己,在对待朋友方面,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因为人在遇到困难、人生低谷的时候,别人的帮助他都会铭记在心、心怀感恩;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锦上添花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做了对方也印象不深刻。

5.跟对领导,忠诚最关键

从钟会推辞朝廷封赏的职务,坚决留在司马昭身边做中朗,看出钟会对领导的忠诚,这样的人容易成为领导的心腹。在朝廷所有官员都认为蜀国不可伐时,又是钟会坚决站在司马昭一边,认为可以伐蜀,并且预先和司马昭研究蜀汉地形,分析局势,看出要跟领导保持一致,呼应领导,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机会。

6.成大事不纠结、不犹豫,果断利落

自古成大事者不纠结、不犹豫,尤其在关键时候更是如此。钟会被乱兵杀死,原因在于自己不果断、比较犹豫,当他把牙门、提督以上将领关押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可全部杀掉”,钟会犹豫不决,正是这个犹豫,给乱兵带来了喘息机会,发动叛乱,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兵杀死。在这方面,邓艾与之相反,在关键时候,邓艾处事冷静、果断,有气魄、有胆略,邓艾率军进攻蜀国时,遇到没有路的情况,便用毛毯裹住自己的身体,从山上滚下来,可以看出邓艾的果断。









































哈尔滨白癜风
白殿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wh/84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