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病痛,一言不合就输液?
你感冒发烧?去医院输液!
你拉稀跑肚?去医院输液!
停停停!绵竹人,还不知道吗?
这种看病模式将要成为历史啦!
早在6月初,医院就已经:
医院将停止门诊输液?
我国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浙江已经发布最严“限抗令”医院门诊抗菌输液。
还有很多省市已经加入到停止门诊输液的队伍中来,在此就不在列举。业内人士都知道,取消门诊输液,主要是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现象,同时逐步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基层首诊,有利于促进分级诊疗实施。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积极落实分级诊疗的要求,省医院今后不再提供成人门诊输液(儿科和肿瘤门诊化疗等特殊输液除外)。
医院完成诊断后,可持医生诊医院开药输液或治疗,以此引导平诊的非危重、慢性病人去基层就诊。省医院也成为了成都首个停止门诊医院。
你必须要知道“停止输液”的一些事一输液不是好事?为何如此泛滥
1.输液好得快: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光是年轻人,还有许多老年人都会追求“快”;来自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让人们在疾病上耗不起。
2.大病小病都输液:似乎现在对人们来说输液几乎就是一个“万能的方法”,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小问题,人们第一个就想到输液。
3.利益相关:医院和医师处于生存的考虑,不得不妥协于患者的不正当要求,然而相关部门在医药定价上,无意间也促进了输液的泛滥。
二输液的真相其实是
新闻媒体有报道相关信息:
(建议在WIFI下观看)
1.输液等于小手术:在医学上,输液属于入侵性操作的范畴,实质上等于一次小手术。然而注射液里面的不容微颗粒进入人体以后,极易出现肺水肿、静脉炎症等过敏反应,静脉输液是目前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2.抗生素的泛滥:比如幽门螺杆菌,原来的抗生素有效率可达90%以上,而现在是用户同样类似的药物,其效果有时还不到一半。如果是进了重症监护室的肺炎患者一旦出现耐药性,那么几乎是致命的!
3.输液本身的危险:静脉输液作为效果最快的给药方式,既加快的心脏的负担,其副作用以及过敏反应也更快。除开药物本身质量的问题,60%的药物强烈过敏反应,以至于根本来不及抢救,近些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类似新闻!
三普通感冒怎么办?
发生感冒咳嗽,很多患者非要让医生给他(她)输液不可,似乎以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意义的治疗。但普通感冒滥用输液治疗无疑是用大炮打蚊子,没有必要。
事实上,抗菌药物只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支原体等无能为力,而感冒中80%不是细菌引起的,这意味着这些输液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口服解热镇痛药物,不抽烟,缓解感冒症状。
若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才需要静脉输液。这时候可以通过急诊和住院两个渠道——急诊看急症,住院看重症。
四欧美国家严格控制输液
在国内几百上千人排队输液的场面这在国外是不可能见到的,在国外的门诊就没有输液这一说,国外对输液是慎之又慎的。在西方一些国家,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采用静脉输液这种风险较高的方式。因此,不管你是发高烧还是拉肚子,不要主动要求医生为你输液。
据统计显示,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克,是美国的10倍,人均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外的2-3瓶。
五为什么儿科不禁止?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用药原则。可是儿童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不如成年人,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感冒往往可能迅速转为肺炎。考虑到患儿的特殊,在门诊保留输液,有一定的合理性。
到底是什么情况才会需要输液?
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这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
切记!
为了咱的身体着想,
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
甘露聚糖肽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疾病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wh/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