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张氏谱牒权威的声音太原张氏源流考


太原张氏源流考

张海瀛(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姓是中国人数众多,分布极广的大姓之一,据统计,约万左右,相当于英、法两国人口之总和,就源流而言,可谓源远流长,衍派繁多,辗转迁移,遍及各地。兹据史籍与族谱之记载,将太原张氏源流,梳理成文,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起源

关于张氏起源,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因姓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谱学家。他和苏洵(-)创立的编写族谱的体例,被尊为欧苏体例,广为后世修谱所效法。挥公为张世开宗立姓之始祖说,同欧阳修的名字一起,伴随私修族谱的盛行,便广泛流行开来。

现存的张氏族谱,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编修的。这些张氏族谱,基本上都尊奉挥公为开宗立姓之始祖,太原尹城为挥公受封之地。明代嘉靖年间,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以下简称统宗世谱)之《本源记》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眛,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属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

鲁国派,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所属之地,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国,晋改国为郡,隋改曲阜县。周宣王时招召公辅政,逢逸民仲山甫荐仲公于朝,王以为卿,公不愿仕,隐居曲阜之防山,派出尹城。

二、最大之一的姓。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篡》)“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张、王、李、赵,黄帝赐姓。”(见《风俗通》)“张氏,世仕晋,晋又分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再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名为张氏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告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它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再此晋国始有张氏”。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据《中华姓府》张氏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望族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它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份。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份少数民族改姓刘,也有一部份少数民族改姓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它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大不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睦家族的诀窍,他只写了一百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      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近亿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栻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位。

内纪河南

陈留派河南开封府留侯良公

河南开封府城东五十里,春秋为留地属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秦置陈留县,汉为陈留郡,韩相开地公之孙留候良公居之。其派源自廪延。

大梁派河南开封府赵王耳公

河南开封府附郭之内,春秋郑、卫、陈三国接壤之境,因以战国间魏都于此,故号大梁,汉属陈留郡,东魏废国置梁州,唐置汴州,宋改祥符县,魏相仪公之四世孙汉赵王耳公世居之。其派源自廪延。

南阳派河南南阳商公(张彭)

河南南阳府鲁山县,春秋时属郑邑,汉为南阳郡鲁阳县,三国时为广州,唐改鲁山县,属汝州,嵩公三子彭公居之。其派源自陈留。

襄国派北直顺德府况公(张况)

顺德府古冀州之域,列国春秋属赵,秦置信都县,西楚霸王项羽改襄国,宋改刑台县,嵩公四子蜀郡太守睦公居之。其派源自陈留。

范阳派北直顺天府孟成公

顺大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春秋属燕之涿邑,秦为上谷郡,汉置涿郡,晋改范阳郡,壮公四世孙宇公为范阳太守遂家焉,宇公五世孙晋司空华公世居之,其故宅卢沟河北岸尚存焉。其派源自武城。

洛阳派河南河南府隆公

河南府附郭之内,原属周之地,秦属山川郡,汉为河南郡,隋改河南县,唐设洛阳县,韪公七世孙太常卿隆公居之。其派源自范阳。

昌乐派北直大名府彝公

直隶大名府城东南四十里,本汉昌乐县,属东郡,晋仍称昌乐县,后魏改昌乐郡,唐复置昌乐县,太守岱公十一世孙随阳县城令虔雄公居之。其派源自清河。

内纪陕西

杜陵派陕西西安府晏公(张乘)

陕西西安府城东十五里,汉高、文、武、宣四陵焉,开地公之六世孙富平候世居之。其派源自廪延。

下涂派陕西西安府蜀冀州刺吏翼公裔孙

陕西西安府二百八十里,周封郑桓公于此,秦改为内史,地属冯翌,汉晋并属京兆。其派源自蜀冀州刺吏翼公。

内纪江苏

沛国派南直徐州无妄公(张述)

今徐州城西一百八十里古偪阳国(今县城既互乡),秦置沛县,汉设沛郡,晋属沛国,留候良公五世孙无妄公居之。其派源自陈留。

吴郡派南直苏州府睦公(张睦)

直隶苏州府附郭之内,本吴国,秦改吴县,属会稽郡,东汉改吴郡,陈置吴州,隋唐属苏州,睦公四世孙安乡候宇公曾孙苍梧太守,镇公因父隐遂家焉。其派源自襄国。

内纪蜀邑

武阳派四川眉州胤公

四川眉州北四十里,本秦武阳县,汉改武阳郡,唐置彭山县,留候七世孙东郡守嵩公长子壮公居之。其派源自陈留。

龙虎山派江西广信府大顺公

成都派城都府茂宣公

四川成都府附国,春秋时蜀候所理,秦始置成都县,汉末益州治此,晋宋晋梁并因之,隋唐属益州,唐宋元为成都府路治所,本朝因之,唐南康县伯九墀公四世孙茂宣公为太原节度掌书记,因官居之。派出曲江。

内纪广信

江西广信府城西一百九十里,汉属鄱阳郡余干县地域,隋属弋阳县,唐置贵溪县,无妄公之六世孙汉天师道陵公修炼之所,飞升台遗址存焉,后裔世袭居之。其派源自沛国。

细阳派南直凤阳府寿公

直隶凤阳府颖州西北四十里,汉属汝南郡细阳县地域,汉赵王耳公孙寿公封细阳候,后废,子孙遂居之。其派源自大梁。

内纪山东

清河派山东东昌府岱公

山东东昌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本赵王原封邑地,汉置东武城县,属清河郡,隋改清河县,唐属其州,睦公四世孙泰山太守岱公居之。其派源自襄国。

江左派江东韪公

晋司空华公次子韪公为散骑常侍护驾南渡寓居江左,遂家焉。其派源自范阳。

内纪荆邑

襄阳派湖广襄阳府安之公

湖广襄阳府附郭之内,本汉阳县,东汉置郡,以县属之司空华公之五世孙清州主簿安之公始居之。其派源自范阳。

绵竹派汉川西

湖广汉川西二十五里,本汉阳县,属广汉郡,以其埭宣竹之名,汉志刘焉尝徙益州治此,晋属新都郡。

内纪浙江

金华派浙江金华府济公(张济,兰溪派始祖)

浙江金华府,春秋时为赵地,秦属会稽郡,吴置东阳郡,晋属扬州,梁改金华郡,属吴州,寻置婺州,唐神龙初复为金华县,仓梧太守镇公十世孙唐国子祭酒嗣宗公次子睦州刺史济公居之。其派源自吴郡。

内纪曲邑

江派韶州府君政公

广东韶州府附郭,汉属桂阳郡,吴为始兴郡,隋废郡以县属南海郡,又废滇阳县入焉,唐于县置番州,贞观初改韶州,以临泷良化二县入,宋元仍旧,本朝因之,梁驸马都尉缵公四世孙君政公为韶州别驾,遂家焉。派出范阳。

内纪徽州(祁邑)

赤(赫)山镇派南直徽州府弘公(张扛,辞饶州刺史迁赫山)

直隶徽州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汉时为黟县赤山镇,唐永泰初土寇方清作乱,镇人吴仁欢伪置闾门县率众讨平之,歙州刺史公孙琸上某事,代宗嘉之,因其垒析黟之西、浮之北改镇,为祁门县,弘公由御史出判饶州官游居之。派出金华,号顺德堂,山即今祁门县。

润田派徽州府西祖公

新庄派徽州府东沂公

塘头派徽州府西季裘公

邑北派徽州府学行公

湘溪派徽州府北承汤(王旁)

黄金坦派徽州府西祖善公

宣化坊派徽州府西兆祖公

内纪徽州(婺邑)

甲路派南直徽州府西南彻公

游汀派徽州府西休公

邑西八十里怀金乡游汀里,彻公次子休公居之,其西汀王六坞、张村、石下、大源派同出甲路。

东溪派徽州府东延甫公

龙溪汪村派南直徽州府西南添德公

居邑西南一百二十里游汀乡凤亭里四十九都及五十都(今汪村与张门,因建共产主义水库,其村落部分已水淹),南宋末添德公始迁此,以其四子后裔为四大房:德岩公、德岳公居汪村,德嵩公、德巍(又作惟)公居张门。

曹溪派徽州府南延昉公

居邑西一百里怀金乡怀金里通贤社彻公长子卢公四世孙延昉公居之。派出甲路。

东派徽州府西南延肃公

居邑东万安乡于秋里惠泽安社,彻公次子休公四世孙延肃公居之。派出游汀。

碧山派徽州府延裕公

居邑中明道内坊北米仓前集福社,彻公五世孙延裕公居之。派出游汀。

内纪徽州(休邑)

环珠派南直徽州府西明公

直隶徽州府西六十里,本为秦歙县地,吴析郷阳县,属新安郡,后改海阳县,晋改海宁县,宋改黎阳里,属新宁郡,隋改郷宁县,环珠在邑西二十里七都良安乡,今张姓旺盛,遂称张村,唐吾惠和公八世孙成业公寓居常山青坑,其孙明公徙居之。派出祁邑润田。

渔滩派徽州府南周公

邑南四十里二十四都嘉善乡睦观里,唐金吾志和十一世孙周公居之。派出环珠。

万安派徽州府东延顷公

邑东五里三都安乐乡加福里,彻公季公敬公四世孙延顷居之。派出婺邑甲路。

水南派徽州府东颜宗公

邑东五里三都安乐乡安乐里,永太公四世孙彦宗公居之。派出万安。

水阁派徽州府东文贵公

邑东十里十四都黎阳乡,永太公之子文贵公居之。派出万安。

南园派徽州府西南宾公

在邑西南隔中孝乡宣仁里清河义社,休公四世孙延裕公子贲公居合溪钟泽。派同婺邑碧山。

料头派徽州府东五九公

邑东十五里四都安乐乡料川莲社,唐金吾志和公十十世孙五九公居之,派出祁门塘头。

临溪派徽州府东南百三七公

内纪徽州(歙邑)

满田派南直徽州府汝舟公

直隶徽州府附郭之内,秦属障郡,汉属丹阳郡,晋属新安郡,梁属新宁郡,隋置歙州,宋改徽州路歙县,满田在邑南四十里二十九都长寿乡怀德里,延嘏公四世孙汝舟公居之。派出婺邑幕山。

左义(水字旁)派徽州府南过公

邑南四十里长寿乡怀德里,汝舟公七世孙过公居之。派出润田。

薛坑派徽州府南才公

邑南三十七里三十六都孝女乡仁寿里方川社,汝舟公七世孙才公居之。派出润田。

岭山派徽州府南师典公

邑南十五里二十八都永丰乡上航乡航埠头,汝舟公八世孙师典公居之。派出左义(水字旁)。

石岭派徽州府南原寿公

邑东二十里明德乡良千里孝义社大里坊,师皋公八世孙原寿公居之。派出左义(水字旁)。

右义(水字旁)徽州府南仲公

邑南三十里二十九都长寿乡怀德里仙元大社,汝舟公七世孙仲公居之。派出满田。

义(水字旁)口派徽州府南兖公

东源派徽州府南仲甫公

邑七里三十七都宁仁乡临江里东源大社,汝舟公十四世孙仲甫公居之。派出薜坑。

武阳派徽州府南友淳公

邑南六十里三十都孝女乡延宾里武阳溪东大祖社,汝舟公七世孙友淳公居之。派出满田。

黄备派徽州府南大昌公大实公兄弟

邑南四十里长寿乡怀德里清泉宗穆社,友淳公四世孙大昌公大实公居之。派出武阳。

绍前派徽州府南龄公岳公兄弟

佳口派徽州府南淑公

邑南一百里三十都孝女乡延宾里义合上社,友淳公六世孙淑公居之。派出武阳。

邵村派南直徽州南长寿乡支隆公

邑南二十五里二十九都长寿乡云舒里龙腾大社汝舟公七世孙友龙公居之。派出满田。

旃田派徽州府南仁爱乡和寿公

邑六十里二十五都仁爱乡金山里,友龙公九世孙和寿公居之。派出邵村。

定潭派徽州府南孝女乡常德公

邑南四十里三十一都孝女乡章端里龙臻社友隆公七世孙常德公居之。派出邵村。

漳潭派徽州府南孝女乡适公

邑南四十里三十六都孝女乡仁寿里漳潭祖社,宋学士秉公长子适公居之。派出祁邑润田。

朱坊派徽州府东汝宣公

邑西二十里孝悌乡清泉里田忠社额名张家村,宋学士秉公五世孙汝宣公居之,派出祁邑润田。

上路派徽州府东汝平公

县治之后附郭之内府城之东,宋学士秉公五世孙汝平公居之。派出祁邑润田。

白塔派徽州府东涌公

府城东附郭之内北街,唐金吾志和公十一世孙涌公居之。派出祁邑润田。

内纪徽州(绩邑)

河东派徽州府斌公

直隶徽州府城东六十里,本汉歙之华阳镇地,梁大润初析置梁安县,唐永徽中改北野县,永泰元年,旌德县贼兵万敌入寇贼平析歙华阳镇置积溪县令居徽州河东,派在县治之东唐金吾志和公十五世孙斌公居之。派出润田。

内纪徽州(黟邑)

郭村派南直徽州府禹卿公

直隶徽州府西一百五十里,本秦旧县,属鄣郡,汉属川阳郡,又为广德,三国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隋属歙州,宋属徽州,郭村在邑北二十五里,唐金吾志和公十五世孙禹卿公居之,派出润田。

内纪徽州(祁邑)

进坊派南直宁国府南彦遂公

直隶宁国府南二百四十里,古属宣州路,汉本泾县地域,唐太平县地域,宝元元年析置旌德置县,属宣州,后属宁国府,进坊在县治之南进贤乡拱辰坊长乐社市南莲塘,唐金吾志和公九世孙彦遂公居之,今后裔子孙徙居邑北十里十三都柳上盘瑶霞墉,派出祁邑新庄。

嘉会派宁国府进坊大卿公

县治之北,唐金吾志和公十五世孙大卿公与上虞李光素善,建炎初,光知宣州事,公往访之,会流寇戚方作乱围城不解光,公用计退贼,公归道经旌德,爱凤土之胜,遂家于进坊球场街,先是谓进贤乡清河坊,后公建楼一所,延宾读书呤玩,扁其额曰“家会楼”,邑人因以“嘉会张氏”称之,日渐稠居,散二都、上平、三都、徐柳、七都、土冈桥、上石岭、二十二都、下洋、上洪溪皆其庄居也。派出润田。

许冲派宁国府北足公

邑北四十里十一都柳山乡新安里仁寿乡社,大卿公四世孙足公居之。派出嘉会。

省潭派南直宁国府南继忠公

直隶宁国府南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隋朝属宣州,唐置南徐州,后改泾县,省潭在邑西南二十里长乐都安丰乡省潭亲兴东社,唐金吾志和公十九世孙继德公习举业屡试不偶,遂隐居教授,其子宗文、宗武游学于泾川省潭,爱其山水之胜,遂家焉。派出祁邑湘溪。

石山派宁国府西北福公

县西北五里岸前都人义乡泉北下社,延归公五世孙福公居之。派出婺邑甲路。

内纪南邑

西马头派南直宁国府西聆誉公张氏衍派始祖

直隶宁国府西一百五十里,本汉丹阳郡寿谷县地,晋属宣城郡,孝武时改阳谷县,后并入芜湖,梁置南陵,陈改江州,隋属宣州,唐属宁国府,西码头在邑西北四十里三十一都东庄阡陌园东,有马头象鼻二三,大河西有羊山,小河狮子南朝马鞍山,北有珩琅山发脉。延忠公四世孙聆善公居之。派出婺邑甲路。

内纪石邑

西门派池州东南延会公

直隶池州东南一百六十里,本汉陵阳石城泾州三县地,属丹阳郡,梁置石埭县,随省入南陵,唐复置石埭县,西门在邑治之西。彻公五世孙延会公居之。派出婺邑甲路。

内纪华邑

白沙派松江府南安公

松江府附郭之内,本春秋吴地,唐置昆山嘉兴海盐山县地立华亭县,仍属吴,晋属秀元,升府后复改县。白沙在邑东百里,东海十五保白沙公徙居庆云桥,邓国公耆公五世孙南安公居之。派出汴州。

内纪浮邑

仓坞派饶州府东北润朝公

赣饶州府东北一百八十里,本波阳县地,唐武德中析置新平县,寻废,开元初置新昌县,天宝初改浮梁县,属饶州,元升浮梁州,本朝复改浮梁县,唐国子祭酒嗣宗之孙弘公由御史出判饶州,有惠政民德之夫人王氏终于迁葬新平侈溪之仓坞,弘公弃官携其子润朝逸居新安赤山镇,娶汪氏生子二:梁朝、游朝,遂居之,润朝复居新平侈溪之仓坞依母墓,子孙遂家焉。派出赤山镇(今祁门县)。

东陂派化平乡守宣公

邑东北九十里化平乡发京都龙陂里义荣社,唐别驾弘公十世孙守宣公居之。发京与场材皆派出仓坞。

中田派化平乡德裕公

邑东九十里化平乡儒林都中田社守宣公十六世孙德裕公居之。派出东陂。

凤楼派腾凤都齐公德毅公

邑北十七里腾凤都西园南宅二社,守宣公十六世孙齐公、德毅公居之。派出东陂。

中京派化平乡定一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发京都龙陂里社,守宣公十六世孙定一公、秉一公、秉二公同居之。派出东陂。

小港口派明淑公

邑北九十里侈溪都化平乡赵演社,守宣公十六世孙明淑公居之。派出东陂。

章坑公化平乡庆叔公

邑北化平乡发京都上京社守宣公十六世孙庆叔公居之。派出东陂。

流口派化平乡伯俊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侈溪都赵演社,守宣公十六世孙伯俊公居之。派出东陂。

梁潭派化平乡雄一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发京都义荣社,守宣公十六世孙雄一公居之。派出东陂。

玉京派化平乡裕叔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发京都玉京社,守宣公十六世孙裕叔公居之。派出东陂。

梅湖派化平乡积善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侈溪都盈回社,守宣公十七世孙积善公居之。派出流口。

新屋派化平乡为善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侈溪都赵演社,守宣公十七世孙为善公居之。派出流口。

荆潭派化平乡有善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侈溪都赵演社,守宣公十七世孙有善公居之。派出流口。

芭园派化平乡长善公

邑北九十里化平乡侈溪都赵演社,守宣公十七世孙长善公居之。派出流口。

澎东派邑北柯四公

邑北七十里乡都,守宣公十八世孙柯四公居之。派出流口。

南湖派兴西乡永遇公

邑南三十里景德镇之东南兴西乡湖目都泥四渡张家社,唐别驾弘公九世孙永遇公居之。派出仓坞。

西充派安西乡思齐公

邑北三十瑞安西乡上芦四都龙腾社,唐别驾弘公九世孙思齐公居之。派出西充。

内纪德邑

王家源派饶州府东继弘公继匹公

饶州府东一百四十里,本乐平县地,唐置德兴场,南唐升为县,宋属饶州,元仍旧,本朝因之,王家源在县治附郭之南乐平乡南门桥,唐金吾志和公四世孙继弘公元和间举为进士,为乐平令,常游南乡王家源,爱其山水之秀,及致仕与弟继匹公遂家焉。派出祁邑润田。

蒿子埠派银山乡钦公

邑南十五里二十三都银山乡径集里乌石社,唐刺史鹏公六世孙钦公居之。派出王家源。洪武初元兵作乱,顺九公立营为主以守之,故又名蒿子埠曰“新营”。

水车派银山乡宗渲公

邑南十五里二十三都银山乡径集里水车社,唐刺史鹏公十世孙宗渲公居之。派出蒿子埠曰(新营)。

窑阪派建节乡镒公

邑南四十里二十九都建节乡吉祥里张村社,唐刺史鹏公六世孙镒公居之。派出王家源。宋庆宗时,蒙泉、蒙二公登童子科名显人盛,又名“张村”。

塘头派建节乡族(鸟字底)公

邑南七十里三十三都建节乡鸣阿里东堡社,唐县尹继弘公三世孙兵部尚书族(鸟字底)公居之。派出王家源。其建节乡鸣阿里乃兵部尚书族(鸟字底)公受封之名故云。

上禾派建节乡锡公

邑南七十里三十三都建节乡鸣阿里东堡社,唐兵部尚书族(鸟字底)公之十世孙锡公居之。派出塘头。

内纪乐邑

投田派饶州府东宗立公

饶州府东一百二十里,本汉余干地,东汉析置乐安县,晋属鄱阳郡,唐初复置乐平县,属饶州,宋因之,元升为乐平州,本朝改为县,投田在邑之北二十里三十七都静里乡投田里仁义社,唐刺史鹏公十世孙宗立公居之。派出德邑蒿子埠(即新营)。

候田派饶州府东墀公

邑之北二十里三十七都静里乡投田里仁义社,唐刺史鹏公十四世孙墀公居之。派出德邑大园。

黄冈派静里乡墀公

邑北二十五里三十七都静理乡凤冈里黄冈社,唐刺史鹏公十四世孙墀公居之。派出德邑吴园。

大园派静理乡崇德公

邑北二十五里三十七都静理乡月岩里梅山义社,?公三世孙崇德公居之。派出黄冈。

大甲派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玠溪里塘头下社,宋少保宗潜公七世孙曾十三公居之。派出吴园。

古港杲户派怀义乡万一公

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界首社,曾十三公三世孙万一公居之。派出大甲。

古港朝明派怀义乡祖三公

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界首社,曾十三公六世孙祖三公居之。派出玠溪古港。

峡山派怀义乡德四公

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峡山里金银西社,祖三公四世孙德四公入赘姜休,遂居之。派出朝明户。

岭背派怀义乡舜八九公

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锦冈里龙安下社,德四公八世孙舜八九公居之。派出峡山。

金玉户派怀义乡千四公

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界首社,玠溪里曾十三公三子千四公居之。派出大甲。

桥头派怀义乡贵二公

邑西三十里三十三都怀义乡玠溪里,千四公长子贵二公居之。派出金玉户。

内纪余邑

后街派饶州府东南彦富公

饶郡东南一百二十里,宋少保宗潜七世孙彦富公居之。派出古港,因彦富公与堂弟源公同至古港,彦富复迁余邑后街。

内纪万邑

射里派饶州东千一公

饶郡东一百二十里万年县城北二十五里,曾十三公次子千一公居之。派出古港金玉户。

官林派文南乡谦三公

邑北四十里十三都文南乡新义里,曾十三公七世孙谦三公居之。派出古港。

内纪鄱邑

舟山派和南乡英朴公

赣饶郡附郭之内,秦置鄱阳县,属九江郡,以在鄱水之北,故名,汉属豫赣郡,吴以后属波阳郡,隋唐宋饶饶州治此,元仍旧,本朝因之,舟山在邑北一百二十里五十都和南乡努丹里,唐金吾志和公七世孙英朴公居之。派出祁邑塘头,其肥墩桥头西园港南大港皆其派也。

慈义派和南乡成可公

邑北一百二十里五十都和南乡努丹里,宋翰林判簿容公孙成可公居之。派出西园。

火田派和北乡海公

邑东一百二十里四十三都一图和北乡火田社,永乐丙戍间海公居之。派出慈义。

索梓源派里仁乡贾公

邑东一百二十里三十七都里仁乡方寸社,承介(木字旁)公六世孙贾公居之。派出浮邑西充,其大鲤陂派同出梓源。

岛湾派和凤乡明一公

邑东故县五十里四十都和凤乡新塘里众跋社,墀公七世孙明一公等居之。派出乐邑黄冈。

呈田派呈田乡寿生公

邑北一百里五十都呈田乡社丹社,贾公五世孙寿生公居之,其凌湖派同出乐平投田。

港东派惠化乡奇茂公

邑北一百三十里十都惠化乡长安阪芜田社,唐金吾志和公九世孙奇茂公居之。派出祁邑塘头。

东湖派怀德乡寺丕公见索公

邑东三里三十四都怀德乡上福里后座郑公岭前,迎百花州十景之地,宋天圣间,二四代传人正随公次子寺丕公见索公居之。派出贵邑龙虎山。

翻蟹源派仁义乡爽公

邑西七十里六都仁义乡爽公以儒业过鄱,入赘茗坑夏氏因迁居之。派出德邑蒿子埠(新营)。

马潭派惠化乡玉延公

邑北九十里惠化乡九都里大上东源二社,洪武初,玉延公避元兵燹出鲁城迁居之。派出翻蟹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55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