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诸葛大名垂宇宙游成都武侯祠


白癜风现在能治好吗 http://www.wxlianghong.com/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为杜甫的这首诗,对位于成都的武侯祠向往已久。这次到成都,终于得空瞻仰了敬仰已久的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正门匾额写的的是汉昭烈陵庙,原来这里同时也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墓所在地,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庙。刘备西征东吴,出师不利,身死白帝城,便葬在了这里。数百年后,后人将诸葛武侯祠和昭烈庙合并祭祀,但由于武侯祠名声太大,因此千百年来老百姓一直唤这里叫武侯祠,而不称昭烈庙。但出于对君臣尊卑的考虑,武侯祠正门匾额仍书“汉昭烈庙”。武侯祠中,昭烈庙在前,武侯祠在后,且昭烈庙正殿台阶要高于武侯祠。前后高低的顺序,也反映了古代官方对于君臣尊卑秩序的维护,也显示了官史正论和野史巷议的分野。

武侯祠正门两侧分别立有唐碑和明碑,其中唐碑尤为著名,被称为“三绝碑”。唐碑于公元年勒刻。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为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和镌刻极为精湛,因而被誉为“三绝碑”。裴度文中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道德城池,礼义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古柏森森,遗庙沈沈。不殄禋祀,以迄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三绝碑部分

武侯祠二门上方悬挂着“明良千古”的匾额,是清康熙年间的四川提督吴英题写的。落款是:提督四川等处地方军务、节制全省镇将、提调汉土官兵、左都督、世袭阿达哈番、加五级吴英。所谓汉土官兵,指的是汉人绿林军和少数民族土司所属部队。四川自古就是胡汉杂处之地,即使明清两朝数次“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即废除世袭的土司制度,改派有任期的流官),但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初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司制度虽废,但自治州、自治县仍存,以新瓶装老酒,民族问题古今亦然,不曾改变。明良千古匾额

明君识良臣,良臣慕明君;风从龙,云从虎,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君臣关系最高境界的总结。刘备三顾茅庐,慧眼识卧龙,而诸葛亮则鞠躬尽瘁,报“知遇之恩”。刘备诸葛亮君臣这传诵千古的故事,用“明良千古”这四字概括再准确不过了。匾额下方配有对联: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内门还有一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进入二门后内侧两廊刻有前后出师表碑文草书,这碑文笔走龙蛇,气势恢宏。陆游有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来迄于今日,后人书关于出师表的书法作品不可胜数,然而恐怕没有一个比武侯祠里的这幅更有名了。其中的原因就是:这前后出师表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书写的。不过,原碑文存于南阳武侯祠,成都武侯祠的仅是复制品。尽管如此,仔细审读岳飞的书法仍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千年以降的禀然正气跃然其间。南阳武侯祠中的出师表碑文,留有岳飞自己写有跋语,附录如下: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岳飞前后出师表及跋

诸葛亮临表涕零,岳武穆泪如雨下、舒胸中抑郁,相隔隔千年的两人,此刻心神相交,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感动神伤?诸葛亮和岳飞的毕生志愿都是光复中原,恢复汉家江山。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于是五出祁山,征战攻伐,然而天不假年,竟星落于五丈原。正是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然而,山河未复,却被昏君佞臣残害于风波亭上。诸葛亮、岳飞这千年一恸,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一块永远的伤悲。正所谓“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秋士悲秋,感时伤怀,历代文人每遇风雨如晦、时局昏暗,都把诸葛亮出师表当做明灯一样缅怀。诸葛武侯这千年涕泪,不知在多少个暗夜里,温暖了像岳飞这样的志士仁人的胸怀。

过了正门,就能看到汉昭帝庙,也就是祭祀刘备的庙宇。两侧的走廊则分别是蜀汉著名的文臣武将的神往和塑像。右侧“文华”,祭祀的有庞统、费祎、法正等著名文臣,左侧“武英”,则包含赵云、黄忠、马超等一干武将。昭烈庙上匾额为“业绍高光”,是称颂刘备功业的。刘备神像两旁分别陪祀关羽和张飞,上书匾额分别为“义薄云天”和“诚贯金石”。正殿内镌刻有陈寿《三国志》中的《先主传》和《后主传》。

汉昭烈庙刘备神位及神像

守护汉昭烈陵门前的神道及神兽

守护汉昭烈陵门前的神道及神兽

围绕刘备陵墓的红墙步道

汉昭烈陵正门前的石碑

过了昭帝庙就能看到武侯祠的正门,正门后可见武侯祠正殿。正门“武侯祠”三字系郭沫若所写,旁有他所写的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内联为董必武所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晤对”指的是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咨以当世之事,诸葛亮以“隆中对”分析天下形势,预见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这两幅今人所写对联和旁边清人所写的“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对联相比,情怀风骚皆败下风。正门内还有徐悲鸿所书“万古云霄一羽毛”(语出杜甫诗句)匾额,此外还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不一而足。

武侯祠正门,后面隐约可见正殿

武侯祠正殿匾额“名垂宇宙”,是雍正皇帝的十七弟果亲王允礼所写,落款“雍正甲寅仲冬,果亲王题”。可见《甄嬛传》作者并非一味胡编乱造,至少证明果亲王的确在川藏一带游历并题写了匾额,也和剧中剧情暗合。成都杜甫草堂也留有果亲王所题“杜陵草堂”碑刻,可见史书中关于果亲王“工书法,善诗词,好游历”的记载不虚。果亲王“名垂宇宙”两侧还分别有匾额“勋高管乐”“河岳英灵”。

武侯祠正殿

武侯祠前的对联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攻心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治蜀一大功绩是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征抚,征抚即是宽严相济,征战和安抚、威严和怀柔政策并行。诸葛亮《前出师表》曾写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的就是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征抚。这幅对联对于如今的四川当政者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仍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州是西藏外的第二大藏区,后来治蜀要深思,恐怕不啻对肉食者们的一记警钟。听说再次拜读膜拜此联的官员不少,但真正能内化于心的官员恐怕就凤毛麟角了。

另外一幅对联则提到了《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千秋涕泪的岳将军。上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下联: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上联说的是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诸葛亮三世忠贞、勤于王事。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有诸葛瞻和诸葛尚的传记,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诸葛尚在蜀国覆灭时,共赴国难,慷慨就义,捐躯绵竹。武侯祠诸葛亮雕像上书“静远堂”三字,源自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武侯祠除了诸葛武侯的神位和塑像外,陪祀的正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和诸葛尚,显示了古人对于诸葛一门三世英烈的敬仰之情。武侯祠还有对联: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讲的是修身。另外还有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共祀武乡侯,匾额“匪皋则伊”、“伊周经济”等,称赞诸葛亮功追圣贤,如陶皋、伊尹、周公之类。值得一提的是,习凿齿是《汉晋春秋》的作者,人言称“今上之远祖”。因为他首次在史书中将蜀汉而非曹魏奉为正统,因此称其“异代相知”。

武侯祠正殿内有不少历代文人的诗词碑记,包括诸葛亮石刻画像,以及杜甫的《蜀相》诗刻等。武侯祠后是迁址重建、修旧如旧的三义庙。三义庙是民间祭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道观。

三义庙

三义庙里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对联,记录如下:

其一: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君臣俎豆永重西川。

其二: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

其三:义烈重桃园一代君王扶社稷;勋名昭竹帛千秋英灵佐神州

其四:丕著勋名一代君臣扶社稷;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

其五:异姓胜同胞应不数曹氏昆季;丹心昭白日能再延汉室河山

圣人之德,盛矣!诸葛亮虽然已经死去了近两千年了,后人称赞他的诗词歌赋以至于今天的戏曲电影仍然延绵不绝。纵观神州大地,武侯祠、三义庙盖非一地,之所以万民瞻仰,历经风雨浩劫而不废,正是因为“斯德之盛”。正是因为道德文章,活在亿万人之中,不因祠堂庙宇、碑石土木之颓朽而荡然无存。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圣人虽逝,斯言留存,诚哉斯言!

附《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jt/140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