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于婚前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生,其发病率在50%以上,并有37~55%的痛经女生因剧痛影响生活、学习、考试和活动。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的优势是既安全有效,又简便实用和容易接受。
针对经行腹痛兼痛引腰骶(腹腰痛)者,传统推拿治疗,其特点是经穴按揉法和摩腹疗法,具有好的临床疗效;脊柱推拿配合传统推拿治疗,其特点是腰椎改良斜扳法、腰骶擦法与经穴按揉法、腹部摩法相结合,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女生痛经有较高的发病率,基层医疗单位从医者较易学习该推拿疗法,故应用推广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重视的是,若在全国各省市的高等和中等中医药院校的医疗科室应用推广,方便痛经女生治疗。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痛经”的诊断标准,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主编,年)确定。
①经前或经期出现周期性的下腹痛兼痛引腰骶(下腹痛并放射痛至腰骶部,挺腰不直或腰脊柱侧弯;或下腹痛和腰痛随体位改变而加重,腰棘突偏歪、棘突棘旁有压痛),严重时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腹泻,甚者因剧痛晕厥。无腰部急性损伤史。
②妇科及B超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
③好发于青年未婚女性。
中医分型
(1)瘀滞型(气滞或血滞):
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小腹下坠而拒按,经前乳胁胀痛;
或伴腰肌紧张,腰部不能挺直,腰屈伸转侧受限;
甚者腹痛兼腰痛(腹腰痛)随体位改变可加重或腰棘突偏歪及棘旁压痛而痛有定处;
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正常,脉沉或弦。
(2)凝滞型(寒滞或热滞):
经前或经期下腹冷痛,小腹下坠而喜按,得热则舒痛缓;
或伴腰肌紧张,腰部不能挺直,腰屈伸转侧受限;
甚者腹痛兼腰痛(腹腰痛)随体位改变可加重或腰棘突偏歪及棘旁压痛而痛有定处;
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
舌苔白或腻、或正常,脉沉或紧。
适应症
功能性痛经(主要适宜于实证痛经,即中医辩证为气滞、血滞、寒滞或热滞)。一般为16~25岁,未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前或经期第1~2天下腹胀痛或冷痛,常伴有腰痛腰酸及挺腰不直者。
禁忌症
继发性痛经(继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症、盆腔炎症、子宫颈狭窄等)。
技术操作方法
1、推拿用治疗床
2、操作步骤(分为解痉、调整、通络、化瘀四个步骤)
(1)解除腰骶部位肌肉痉挛(解痉)
患者呈俯卧位,在腰肌痉挛(或棘突偏歪)部位、肾俞穴和八髎穴,施以轻柔的手掌按揉法,约5分钟。
(2)改良斜扳法调整腰椎后关节(调整)
①患侧下肢屈曲髋膝,健侧下肢自然伸直,医者面对患者而立;医者一手置于患侧肩前部,另一手肘部置于患者髂部、手指置于调整节段棘突而定位。
②腰部小幅度缓慢旋转至腰椎最大活动度,并使调整节段处于扳动支点位,再给予3-5o的手臂常规推扳力,常听到“喀哒”腰部弹响声(或虽无弹响声,但手指感到后关节错动感),提示调整成功。
(3)腰骶部位疏通经络(通络)
患者呈俯卧位,在腰肌痉挛(或棘突偏歪)部位、肾俞穴、大肠俞、八髎穴等,施以直线擦法,以腰骶部位有透热感为度。
(4)小腹部位理气化瘀(化瘀)
患者呈仰卧及屈膝屈髋位,在气海穴、关元穴施以拇指按揉法,约5分钟;在小腹部位施以全掌摩法,约20分钟,以小腹部位有透热感为度。
3、治疗时间及疗程
经前二周开始治疗,隔日一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治疗。
4、关键技术环节
(1)使第4腰椎关节突关节等调整节段处于扳动的支点位,并实施两手相反方向3-5o的手臂常规推扳力。
(2)在腰骶部大肠俞与腰阳关的横向连线上,上、次、中、下髎即八髎穴的纵向连线上实施“直、长、匀”擦法。
(3)在脐下的小腹部实施不间断的全掌摩法,直至小腹部有透热感。
5、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
(1)饭后1小时内接受推拿手法操作,会引起胃脘部不适。
(2)推拿操作前宜排一次小便,若留有小便甚至膀胱充盈则推拿操作时会感到不适。
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可出现皮肤刺激性疼痛,尤其是首次推拿后容易发生。初次推拿后若不刺激皮肤一般就没有皮肤疼痛感。若皮肤疼痛感明显,可用温热水冲洗而缓解,也可不用任何处理,1~2天后该皮肤刺激性疼痛就自行消失。
(2)正值经行腹痛而经血及血块滞而不下时,手法治疗后可使瘀滞难下的经血过快而下,少数患者可出现冷汗、面色苍白等轻度虚脱现象,应及时停止推拿操作,并使患者仰平卧、保暖、询问情况以及观察心率血压等对症处理。
不良反应/事件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无不良反应。
明天精彩继续……
本文非原创,来自网络!重在分享,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wh/1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