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湖北的总数达71名(其中李德仁为两院院士)。这些院士都在哪些单位?史上最全湖北院士名单↓↓武汉大学(16位)査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电化学家当选年份:年査全性,年4月11日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泾县。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武汉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当选年份: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LeDeren(.12.31--)原籍江苏江丹徒。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实验室主任。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第Ⅲ、Ⅳ届委员会主席,现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第三届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图形图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亚洲GIS协会会长。卓仁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高分子化学家当选年份:年卓仁禧,年2月12日生于福建厦门。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于多种光学器件作为保护涂层,长期保持其晶莹透明。80年代以来,系统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聚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中,发现新的溶液缩聚催化反应和脂肪酶催化含磷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张俐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当选年份:年张俐娜,年8月生于福建省光泽县,籍贯江西萍乡。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获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赴日本大阪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突破了高分子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温成功溶解了纤维素和甲壳素,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曾获美国化学会纤维素与再生材料领域安塞姆?佩恩(AnselmePayen)奖等奖励。邓子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微生物学家当选年份:年邓子新,年3月23日出生于湖北房县。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年获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Fellow,TWAS)。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链霉菌质粒和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生物农(医)药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龚健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测绘与地理信息学家当选年份:年龚健雅,年4月生于江西省樟树市。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测量系,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于本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我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舒红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专家当选年份:年舒红兵,年1月生,重庆市荣昌县人,无党派人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博士学位。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朱玉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植物生理学家当选年份:年朱玉贤,年生于浙江富阳。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棉纤维发育分子机制和拟南芥干细胞调控茎端根端发育研究和生物学教学。开展棉纤维伸长发育功能基因组研究,揭示植物激素乙烯调控棉纤维细胞伸长的分子机制,为大幅度提高棉纤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有关棉花纤维细胞发育的基础研究已在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宁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大地测量学家当选年份:年宁津生(.10.22--),安徽桐城县人。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他主持和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刘经南(-),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负责完成了国家GPSA、B级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GPS形变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中国广域差分GPS建设方案等多项科研项目,推动了省级及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在中国的建设。茆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节水灌溉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茆智(.9.20-)节水灌溉工程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年7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与开发。90年代以来主持并完成8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的重要节水灌溉研究项目,成果已在4省(市、区)累计推广万公顷,增产粮食27.4万吨,节水1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4亿多元。学术方面,提出了先进、实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实时预报理论与方法和水稻节水高产的灌溉模式,首创性地提出了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化规律和作物受旱复水后生长产生反弹的理论及其指导节水灌溉的方法,为灌溉工程的运行、规划设计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先进、实用的节水理论与技术。张祖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当选年份:年张祖勋(.6.5-),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祖勋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理论研究、开发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国摄影测量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朱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当选年份:年朱英国,年生于湖北罗田,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系。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发表研究论文余篇,合著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计划先进个人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矿山安全技术当选年份:年李晓红(.06.13-),重庆合川人,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年获博士学位。年至年任重庆大学校长、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年任煤矿灾害动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和煤层气高效开采中的应用研究,提出煤矿井巷区超前防治瓦斯灾害与煤层气开采利用一体化的学术思想,发明了具有高穿透性的气、固、液多相振荡射流,开发出多相振荡射流网格化造缝抽采瓦斯成套技术与装备,在实现煤炭采前防治瓦斯灾害及提高瓦斯开采利用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李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大地测量学家当选年份:年李建成,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籍贯山西省左云县。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领域的研究,是我国精密大地水准面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的开拓者,实现了大地水准面从理论到工程化应用的重大跨越。解决了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提升,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夏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系统水文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水文,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性水管理当选年份:年华中科技大学(15位)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机械工程当选年份:年杨叔子,年9月5日生于江西湖口。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立足于机械工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交叉,着重在机械工程中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精密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自动化方面,发展了切削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生产中重大关键问题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发展了诊断模型与策略,研制出不解体的发动机诊断系统发展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熊有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机械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熊有伦,年4月20日生于湖北枣阳。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年西安交通大学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在精密测量、机器人操作、计算机几何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精密测量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为机器人分析和运动规划提供了统一的准则和方法开发了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较好解决了机器人应用工程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的机器人操作定性分析理论,为机器人操作规划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程时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电力系统学家当选年份:年程时杰,年7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籍贯湖北通山。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年和年分别在华中工学院和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方面,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自适应控制机制和基于实时参数识别的自适应辅助励磁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同步电机及其互联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积极倡导并努力实践了基于储能原理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研究。罗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引力物理专家当选年份:年罗俊,年11月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籍贯湖北沔阳。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建立实验装置和研究平台,解决了精密扭秤特性研究、高灵敏度低噪声扭秤系统研制、实验背景场的监测等问题,使万有引力常数G值的相对测量精度达到ppm。验证了牛顿反平方定律在作用程大于66微米范围内的正确性,否定弱电统一破缺能量标度为1TeV时可能存在两个额外空间维度的ADD理论预言。丁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丁汉,年8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籍贯安徽枞阳。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突破了多轴联动高效加工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保证了复杂工况下无颤振高效加工;提出了机器人操作规划的空间几何推理方法,研制了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得到应用。陈孝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当选年份:年崔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金属材料专家当选年份:年崔崑(.7.20-),山东省济南市人。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在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韧性金属陶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樊明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樊明武(.7.8-),湖北沙市人。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湖北省科协主席。在磁铁理论与工程领域,基于有限元方法开发了通用二维电磁场计算软件包DE2D,三维磁场计算软件包DE3D。在积分方程法中合理处理奇点和开域,提高了计算精度,解决了大量科研设备及工程难题。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研制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磁场计算结果有偿转让国外。该加速器被评选为年全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张勇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张勇传(.3.1-),河南省南阳市人。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水电能源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水资源、水电、电力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潘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磁约束聚变技术和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当选年份:年潘垣(.8.8-),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原籍江苏省扬州市。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研究主要成员之一,磁约束聚变技术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过三套聚变装置研制和一套装置升级改造。在中国环流一号研制中负责工程方案设计、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及总控系统等,创造性地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机械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周济(.8.26-),上海市人。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与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当选年份:年李培根(.12.27-),湖北武汉市人。年毕业于美国威斯新辛-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年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年3月-年3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CIMS专家组成员、/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国家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所主持的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于和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年获得过美国SME/CASA颁发的“大学领先奖”(UniversityLEADAward);年获得过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段正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和装备)专家当选年份:年段正澄(.06.15-)。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和装备)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与科研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李德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基于智能、面向装配的注塑模CAD/CAE/CAM集成化学技术的研究和注塑制品的虚拟制造。当选年份:年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建设工程和房地产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风险与安全管理当选年份: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位)赵鹏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数学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学家当选年份:年赵鹏大,年5月25日生于沈阳,满族,籍贯辽宁清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系统研究了矿产勘查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在对宁芜、个旧、铜陵及新疆等地区不同比例尺找矿统计预测方面,取得了明显效益并建立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殷鸿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当选年份:殷鸿福,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年3月15日生于浙江舟山。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发表我国首部生态地层学专著。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我国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於崇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当选年份:年於崇文,年2月15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动力学和地质系统复杂性研究,将基础地质和矿床学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开拓出五个创新的学术领域:(1)用多元分析、随机过程和随机场研究地质系统、地质过程和地质学场。(2)用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研究成岩、成矿过程,提出区域地球化学理论。(3)用成矿作用动力学研究矿床成因,将矿床形成机制研究提高到动力学的水平。(4)提出“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理论,研究成矿的发生、驱动力、动力学机制和时—空结构与定位。(5)提出“地质作用的自组织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理论,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张本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本仁,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接着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深化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90年代探讨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金振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地质学家当选年份:年金振民,年9月21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和地球深部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上地幔部分熔融实验,岩石圈流变学,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律,中国大陆科学钻的岩石物理性质和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成因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高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地球化学家当选年份:年高山,年6月30日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主要从事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所获得的中国中东部地壳元素丰度已成为国际地球模型大陆地壳成分的重要数据基础。论证了大陆下地壳结构与组成的大尺度不均一性。发现与提出了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过程的关键证据,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壳幔交换与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认识。郝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石油和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当选年份:年华中农业大学(5位)张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当选年份:年张启发,年12月19日出生,湖北公安人。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系统分析了世界大麦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世界大麦遗传变异的一些重要特点,阐述了世界栽培大麦东、西方独立起源的观点。应用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水稻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杂合度的关系,剖析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遗传效应,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学术观点。制作了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定位了20余个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数量性状基因。傅廷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当选年份:年傅廷栋,男,年9月生,广东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年该校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年在德国G?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现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作物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全国油料作物专家指导组组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科协常委,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瑞典SWAB油菜育种名誉顾问,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主席。熊远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专家当选年份:年熊远著XiongYuanzhu(.7.8-),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主持育成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0余次引进世界名优猪种资源,主持培育的杂优杜湖猪,80年代成为畅销港澳的名优瘦肉猪。80年代初提我国出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主持培育出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建立了PCR-RFLP等快速准确检测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技术,提出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培育出瘦肉猪抗应激新品系。陈焕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家畜传染病学专家当选年份:年陈焕春ChenHuanchun(.3.20-),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爆发流行,分离鉴定了猪伪狂犬病毒,研制了各种诊断方法;系统阐述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五大临床表现形式;研制了疫苗,提出了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于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克隆测序了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两个全基因组序列和多种病原的50多个功能基因。构建了伪狂犬病毒通用载体,研制了10种基因工程疫苗和10种分子诊断试剂盒,申报了10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4个新兽药证书及2项发明专利。邓秀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果树学专家当选年份:年邓秀新(.11.11—),湖南省宜章县人。年毕业于华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国际柑橘学会主席。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创造了40多个四倍体和10多个三倍体柑橘材料,培育出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武汉理工大学(2位)余永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选矿工程专家当选年份:年余永富(.9.30-),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原籍河南。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任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名誉院长,曾任长沙矿冶研究院科协主席、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获学士学位。长期从事铁矿、稀土、铜钴硫化矿选矿研究。主要为:武钢大冶铁矿混合型铁矿石磁选新设备、新工艺解决了无法生产的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国内外独特的选矿新工艺,解决了长期制约包钢铁及稀土生产的白云鄂博多金属矿选矿难题;针对我国铁矿山及炼铁现状,首次提出在我国铁矿山开展“提铁降硅”建议及研究,指出降低铁精矿中硅含量的重要意义,对我国高炉实现“精料方针”有重要指导作用,全国大部分铁矿山进行技术改造后,使我国国产铁精矿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摆脱了质量低的落后面貌。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专家当选年份:年姜德生(.3.25—),湖北武汉人。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物理师资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近30年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形成了从材料、器件到传感系统等多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在多个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长期安全监测中推广应用,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6位)刘建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业:鱼类学家、生态学家当选年份:年刘建康,年9月1日出生,江苏吴江人。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年获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期从事鱼类学研究工作,对鳝鱼性别逆转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年发表的《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一文引起国际动物学界的
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北京白癜风最便宜的是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wh/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