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绵竹市 > 绵竹市习俗 > 世界古文明的起源中国
当前位置: 绵竹市 > 绵竹市习俗 > 世界古文明的起源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万年前-公元前年)、奴隶社会(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东周、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原始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约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年夏朝建立前夕为止,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距今约八十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都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使用天然火,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原始人群是早期的人类社会。
到一万七千年前,山顶洞人按血统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依靠集体力量向大自然作斗争,开始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他们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并学会制造骨针,把兽皮缝成衣服,还懂得了人工取火,劳动技能比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开始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农耕和畜牧是当时主要的生产事业,人们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并饲养了大量的猪、狗、牛、羊等牲畜;同时,打猎和捕鱼也还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方面,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同时产生了简单的记事刻画符号。这种符号是原始文字的萌芽。在社会组织方面,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氏族成员以母亲的血统来确定亲属关系。在氏族公社内,土地、房屋和牲畜归大家公有,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
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的作用不断加强,逐渐代替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这时,人们以父亲的血统来确定亲属关系,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公社内开始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差异。
奴隶社会公元前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止,中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殷,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商朝时,奴隶制经济有了发展,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也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如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商朝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甲骨文为人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商朝是中国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个朝代。
公元前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贵族国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到了西周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青铜工具逐渐增多。青铜器制造业也比商朝更加发达。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不但巩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地区,而且发展成为一个比商朝疆域更加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司母戊鼎
西周晚期,奴隶主贵族横征暴敛,加重剥削,激起人民的反抗。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他国的支配权而进行争霸战争,其性
孔子
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大大加强了统一的趋势;在战争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也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系,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经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后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影响到国君的财政收入。公元前年,鲁国率先颁布“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贵族为
管仲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上交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产品分配制度发生变化;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由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转变成了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至此,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贵族为了扩大经济实力,强迫奴隶开垦井田以外的荒地作为私田,并用雇佣办法招徕人力耕种。公元前年,鲁国开始实行“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后来,鲁国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大夫瓜分了国君的井田和奴隶,他们采取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这样,三家大夫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农民。封建剥削方式首先在鲁国出现了。到春秋后期,由于奴隶的反抗,各诸侯国的奴隶主也被迫采取了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初期,奴隶制崩溃之势已不可逆转。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借助人民的力量,首先在几个大的诸侯国夺取了政权。如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世卿瓜分了晋国;公元前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国君,自立为诸侯。此后,原来许多诸侯国或灭亡,或被兼并,最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些诸侯国经过变法和改革,都逐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争夺土地和人民,互相之间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战争。最后,社会变革比较彻底的秦国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建立。
秦始皇于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行政机构,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创立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的革新措施,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但他的暴虐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引起公元前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王朝很快被推翻了。
公元前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残破。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巩固封建统治。汉高祖
汉武帝
以及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农民占有一些土地,并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因此,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两汉前期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武帝时,国力强盛,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并战胜匈奴,沟通西域,开发西南,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农民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汉政府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农民除了租赋负担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沦为豪族的依附农民或流民,有的被迫卖身为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到王莽改制失败后,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推翻了王莽统治。
刘秀于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东汉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并且减轻农民的租赋和徭役负担,整顿吏治,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东汉王朝是豪强地主的政权。在东汉政权的保护下,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利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大量地兼并农民土地,建立起规模很大的田庄,迫使农民充当他们的“徒附”。比起西汉来,依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隶属关系更加牢固,身份和地位也更低下。豪强地主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势力,而且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结成掌握实权的政治集团,并由此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斗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政治极端黑暗,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地方官吏纷纷招募军队,扩充势力,许多豪强地主武装也依附他们。这样,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曹操和袁绍两个集团在北方势力最为强大。曹操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材,并募民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因而力量日益强大,年在官渡击败袁绍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历史真实画像
年,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在赤壁合力击败南下的曹军之后,孙权在长
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乘势占据了湖北和湖南的大部份地区,又进占四川;曹操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这奠定了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年,魏灭蜀。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西晋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战乱使劳动人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关中等地区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晋因此衰弱。年,流民首领李特在绵竹发动起义,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的反动统治。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年,匈奴兵攻占了长安,灭了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灭亡后,晋初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建立偏安南方的东晋王朝:在北方,几个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后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与北周,统称为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发展。自曹魏颁布九品中正制后,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势力强大的门阀士族集团。东晋政权是依靠士族的支持建立起来的,因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尽量维护士族的利益。士族大地主封山占水,建立田庄,失掉土地的农民则沦为佃客。佃客实际上就是农奴。从东汉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大地主田庄,这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是士族大地主集团的经济基础。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使之逐渐走向没落。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破坏和影响,但仍然继续得到发展。三国时,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都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到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之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开垦的荒田增多了,北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北方农民不断南迁,把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带到南方,也促进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这一时期,迁居内地的各少数民族,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较快地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加速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
封建社会的繁荣在南北对峙时期,经济文化的交流受到严重阻碍,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统一。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潮流,建立隋朝后,于年派兵灭陈,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隋朝沿用北魏的
隋文帝
均田制,使农民有一些耕地;还改革赋役,规定五十岁以上的男子可以纳绢代役,叫作庸,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隋朝的封建经济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在隋初统一的政权下,内地和边疆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隋炀帝派人去台湾和西域,对促进经济联系起了积极作用。隋代劳动人民开凿的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但劳役过重过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
但隋王朝又是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隋炀帝施行暴政,使南北朝以后暂趋缓和的阶级矛盾又激化起来,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瓦解了。
唐太宗李世民
(1)唐代建立与贞观之治
年,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建立唐朝。唐朝是强盛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迅速恢复封建秩序,进一步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用人和纳谏,使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一百多年时间里,农业生产出现了繁荣景象,手工业生产也大大超过以前各个朝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商业繁荣起来。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2)武周政治
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到代唐称帝的二十余年的统治,称为“武周政治”。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开元盛世
年,唐玄宗即位,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开元、天宝之际,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朝廷政治逐渐衰败,边将趁机起兵叛乱。
(4)唐与边疆各族
唐朝政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成为”羁縻州“
朝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大大加强。唐在西突厥地区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巩固边防,维护中西陆路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靺鞨族地区先后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部督府,使东北地区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进一步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唐朝同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云南地区的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国,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和云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开始转向衰败,随着“安史之乱”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又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苛繁,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年,投降唐朝的农民军叛将朱温灭了唐朝,建立梁朝,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太祖和宋太宗陆续灭掉一些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
宋太祖赵匡胤
宋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宋王朝先后并存的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部地区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地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东北黑龙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这些政权对维护局部地区的统一,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北宋时期出现了“主户”和“客户”,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从唐代出现的以契约维系的封建租佃关系,到宋代得到了普遍发展,成为主要的剥削形态。封建生产关系的变更,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了发展。由于商业的繁荣,铜钱和铁钱大量流通,白银用作货币,并出现“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药兵器的制造,罗盘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这些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挥霍无度,政府收入不敷支出,不断增加赋税,农民负担日益沉重,官僚地主阶级又大肆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因而非常尖锐。北宋前期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并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要求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状况,这标志着中国农民起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北宋时期,除了阶级矛盾外,民族矛盾也很尖锐。北宋末年,女真贵族利用北宋王朝内部的深刻危机,趁机攻入汴京,灭了北宋。此后出现了南北对立的宋金两个政权。
元太祖铁木真
南宋王朝建立后,南宋统治者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金却屈辱求和。但是,南方和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却没有停止过,北方人民的抗金的斗争,牵制了金军南下,对保障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经过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长江下游的农业生产超过了黄河流域,太湖流域逐渐成为全国稻米产量较高的区域。棉织业的出现是南宋纺织业的重要发展。南宋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泉州成为国际性的大港口。
正当宋金对峙于中原之际,蒙古族开始在漠北崛起。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蒙古军队先后灭掉了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忽必
元世祖忽必烈
烈继位后建立了元朝,于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统一的时代。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元朝施行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我国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忽必烈在其统治时期,比较重视农业,曾下令设置司农司和河渠司,管理全国农业和水利事务。于是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边疆地区的农业也有了发展,有的还赶上了内地的水平。元代棉织业比宋代更加发达,自从黄道婆由海南岛黎族那里学来了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之后,我国古代棉织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元朝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十分严重。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劳动人民的压迫尤其残酷,于是年爆发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元朝统治随之被推翻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其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
推翻蒙元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
专制主义,所有军政大权统归皇帝掌握,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进一步发展。明朝的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空前的君主。在经济上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如鼓励农民垦荒,命令军队屯田等,使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还改善了手工业者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明朝前期国力富强的基础上,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政府营建北京,修筑长城,并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大大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姑苏繁华图
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提高,棉花、绸缎等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商业城市更多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些都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规模大而分工较细的手工工场。苏州的丝织业工场,机户拥有织机、原料和机房,雇佣没有生产资料的机工进行生产。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机户的剥削。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非常微弱,手工工场只是在商业繁荣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零星出现,而且发展非常缓慢。但是,这毕竟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明朝后期许多城市爆发的反税监斗争,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现象。
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宦官专权和土地高度集中,加剧了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东北地区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趁机入关,与汉族地主阶级联合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清朝乾隆皇帝
清朝前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世一百多年中,削平三藩割据,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统治,平定准噶尔和回疆反动贵族的叛乱,击败沙俄对黑龙江的侵略,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封建国家。在这幅员广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维吾尔、壮、朝鲜、高山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为中华民族和祖国的繁朵昌盛作出了贡献。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农民阶级的斗争迫使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清朝前期,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乾隆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所增长,但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束缚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高度集中,物价不断上涨。于是嘉庆年间爆发了川楚陕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清王朝从此便一蹶不振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xs/1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