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绵竹市 > 绵竹市资源 > 新华手机报探路陇之南走进文县
当前位置: 绵竹市 > 绵竹市资源 > 新华手机报探路陇之南走进文县
图为文县天池。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甘肃西双版纳”、“大熊猫故乡”之美誉,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疆之灵秀。我们跟随“探路”陇之南团队走进文县,期待不一样的遇见……
话文县 微记录 白马人介绍 火圈舞的来历 老人眼中的百年碧口变迁 县委书记当推介员 带您领略大美文县 字里行间看到希望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碧口名小吃:豆花面
文县位于甘肃最南端,与川、陕交界处,是甘肃的南大门,境内山高林密,江河纵横。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垂直分布的多样性,天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境内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达数万种,素有“陇上江南”之誉。特产茶叶、纹党等在全国享有盛名,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境内的洋汤天池、白马藏族民俗风情村、阴平古道、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一批旅游景点闻名遐迩,与九寨沟连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甘肃文县网)
前世今生
秦以前俱属氐羌,汉置阴平道,三国初属魏设阴平郡后属蜀汉;东晋南北朝氐族部落割据为“阴平国”;西魏后北周明帝二年改郡置为文州,随废郡,唐宋元沿置文州;明洪武四年降州置文县,清、民国间隶甘肃省阶州辖。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和平解放了文县。(陇南文县王翔)
文县天池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陇南市文县以北约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高度为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状如葫芦的一湖碧水,文县天池有九道大湾和一百零八个小湾,水域面积80公顷,山映水中,池映翠碧,湖光山色,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在池中留下了重重倒影,恰似一幅绝妙的山水风景图。
阴平古道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公里。(文县县委宣传部)
从宕昌去文县,这次不用再翻高楼山,从武都两水上高速,行驶在陇南第一条高速路-武罐高速路上,只一小时就可到达文县中庙乡甘川交界处的将军石。而这条高速去年底通车前,从武都到文县县城百余公里需三小时车程,道路狭窄崎岖,还需翻越坡陡弯急的高楼山。(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梁军)
行驶在武罐高速上,几乎是在隧道中穿行,行至半途已过50多个隧道。而途中一段高速来去两个方向是叠着建的,为上下两层,究其缘由,因两侧山谷相距太近,已无并排建设的空间。这也体现出在陇南修路之难,有测算在陇南修1公里花费近亿元,是平原地区三四倍。(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梁军)
午间,我们来到了文县中庙乡余家湾村。据文县官员的介绍,这是位于陕甘川交汇地,也是甘肃省最南的村庄。用当地人的话说,“从四川借个笊篱,从陕西借个碗,从甘肃拿个筷子,就能开饭啦!(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梁军)
冉家村
------------------
冉家村: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冉家村美,绿树环抱,翠竹相拥,民居古朴。冉家村方便,紧邻国道,俯瞰两江汇流、玉垒雄关、郭槐古城。冉家村“富”,大明朱元璋时期流传下来的花灯戏在这里传承,多年前的神像在村庙里封存,还有17盘石磨,许多的老屋……冉家村,旅游开发正当时。(新华社记者王宏伟)
小楼高与收入“同高”
------------------
小康村的楼层高度与收入水平同增长:年,文县临江乡东风村发生地震,在政府的规划协调下,77户村民由高山整体迁移到河谷平地,统一构筑平房重建家园;年,借助便利的道路,村民们纷纷搞起了运输业,收入开始不断增长,不少居民将自家房屋加盖为“小二层”;地震8年后,记者从文县县城翻过高楼山来到了东风村,看见许多村民们在二楼房顶加紧施工,已有很多居民的住房高度达到了三层。(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梁军)
屈家河流域核桃高接换优
------------------
俗话说得好,管好一亩园,胜过十亩田。核桃品种老化,产量低,严重影响了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这是文县核桃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改善现状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高接换优,实现品种改良。
在文县尚德镇屈家河流域采访时,发现嫁接后的核桃园里,有群众拿剪刀不停地修剪着新发的枝芽,带着诸多的不解,记者采访了正在田间劳作的屈国政老人,他说:“我们正在‘疏枝’,也就是把生长过密、位置不当的枝条剪掉,以确保选留的枝条茁壮成长。”核桃高接换优工作的关键是技术人员,为了做好整流域的千亩核桃树的高接换优,尚德镇专门邀请两当县12名林业专家,在屈家河等村示范带培农民技术员人,完成核桃树嫁接株。在嫁接完成两个月后的今天,经查验,嫁接成活率为90%,管护任务迫在眉睫。(梁军刘琼)
重建家园
------------------
年的“8.7”暴洪灾害让文县尚德镇李家沟村受灾,63户间房屋成为危房,公用设施受损严重。经有关部门评估,李家沟村旧址为灾害易发区,通过群众会议讨论,集中安置点选在尚德村王家坪。
村民张毅告诉记者:“由于统一规划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紧急跟进,他外公的房子也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之中,外公年事已高,重建点房屋的建设由他抽空进行管理。目前即将封顶,今年冬天,外公就可以住进新房子过年了。”
“为确保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居,我们想法设法落实项目,严把重建质量关。目前,重建户已经全部开工,预计8月底可以全部竣工。”尚德镇党委书记高小强说。(新华社记者梁军陇南日报记者刘琼)
上图为:蓝天白云下宁静祥和的美丽乡村(文县发布);下图左为:白马人的火圈舞。(陇南日报刘启舒);下图右为:白马山寨。(新华社记者王宏伟)。
甘肃陇南文县,四川平武、南坪等地,居住着一个民族,他们具有古朴纯正的风度、粗犷强悍的气质、豪迈多情的性格,相传他们是古老民族-氐族的后裔,今称为“白马藏族”。他们虽然被称为“白马藏族”,但他们并非属于藏族。他们人口稀少,却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习俗及文化。他们的历史,充满了古老传说;他们所传唱的故事,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他们拥有古老的傩祭活动——池哥昼,有神秘的图腾崇拜“十二相”。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却未形成书面文字。
文县白马人以能歌善舞著称,歌舞是其生活的内容之一和精神寄托,歌舞伴随白马人走完人生旅途。白马人的舞蹈除原始古朴的面具舞外,还有热情奔放的火圈舞。火圈舞,又称“圆圆舞”,白马语称“呆舟”,是白马人最喜欢的一种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蹈。
相传很久以前,白马人的先民在腊月又被官兵追杀,逼迫走上了迁徙之路,后被官兵围困在山岭上,白马人坚守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即腊月初八,疲惫不堪的白马人在山岭上歇息,燃起熊熊篝火,以驱赶冬夜寒冷,并渐渐进入梦乡。夜半,官兵偷袭,千钧一发之际,一只白色雄鸡拍翅而鸣,惊醒了梦中的白马人,躲过了这一次劫难。为纪念腊月初八摆脱大劫难,白马人便把这一天定为火圈舞的开始日,成了白马人的传统纪念日。
白马人的火圈舞,最早始于哪个年代,史料均无记载。但火圈舞,是白马人战斗的产物与结晶,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是白马人的“军舞”、“军魂”,显示出一个民族精诚团结、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陇南日报)
上图为:碧口小镇街景。下图左为:冉家村民居中精美的雕花木门。下图右为:冉家村中的石砌围墙。(均为新华社记者王宏伟摄)
老人眼中的百年碧口变迁
-----------
同行者中,有碧口人,祖上为碧口当地知名商户,请他讲述小镇故事,他介绍有人比他对小镇历史更为熟络。一个名叫张锡田的老人,国民政府时期曾经担任过碧口镇长,今年已是97岁高龄,依旧居住在中街自家房屋里,精神矍铄……
老人用他历经近百年人生的目光,审视这个小镇的几多变化。“碧口镇的真正兴起,始自清朝乾隆年间碧口镇至重庆的水路开通之后,来自白龙江上游武都等地的骡帮,将土特产货物沿着崎岖山路驮运至此,然后通过水路转运至西南各地。而来自长江下游的各式生活物品,则沿江而上到达碧口,再分散到西北各地。”
老人是小镇的百科全书,说起小镇过往如数家珍,这和他波澜的人生经历充满关联。
老人出生在年。此前十余年,八国联军侵华,一些东部沿海商人为了安全自保向内陆转移,连结大西北和西南的碧口小镇成了许多人的落脚点,碧口镇也迎来鼎盛。各地商人云集于此,小镇流动人口众多,商贸流通发达。当地基本上都是商人,白天黑夜都有商人行走不停歇。街上的每个房子都是批发、零售的店面,光是药店都有40多间,大茶馆就有五六十个。鼎盛期间,碧口镇每年向甘肃省上缴税收10万余两,几乎占到甘肃全省的三分之一。
老人成长之时,也是碧口辉煌之时。他在由私塾改建的高等小学堂学习古文,使用教材都是来自上海商务印刷馆和中华书局的书籍。
年抗战爆发,老人中断了他在兰州师范学校的学业,尚未毕业就回家,后来担任碧口镇联保主任、镇长。年日本投降,他辞去公职,去碧口小学当老师;后来又去玉垒办学校,办成后交给自己的学生管理;其后因生活所迫下海做生意,开过药材店。年,经过工商业过渡,他被安排在粮站;后来在文革被送至石龙沟改造,年落实政策回来时,粮站已经跨了,至今老人也没有公职。
这是一个碧口人的人生无常,也是这个小镇变化的缩影。碧口的衰败开始于周边几条铁路的新建,商人们有了其他通路,水运量大大萎缩。解放后,由于限制工商业发展,碧口镇“商业码头”的地位不保,会馆逐渐消失,商人纷纷离开,碧口昔日繁华景象已经不见。
时光荏苒,现今在碧口镇里已经很难找寻到当初的痕迹。在武罐高速新近通车之后,碧口的交通重新通畅,尽管面临着种种难题,当地正在大力建设尝试恢复古镇雄风。碧口的秀美山水和休闲生活正在成为新的优势,绿色茶园、水上休闲,和这个小镇气质相符的多样努力正在进行当中。(新华网甘肃频道记者屠国玺、梁军)
县委书记当推介员
带您领略大美文县
------------
“探路陇之南”集成报道团队对县委书记苏彦君进行了专题访谈,他认为过去数年间、特别是通过灾后重建,当地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交通条件落后仍然是当地发展的最大制约,但当地秀美山水、独特人文、良好的自然生态将成为文县后续发展的比较优势。
记者:如果让您把当地推介给陇南之外的地方,您将会采取怎样的描述,能否列举当地的三个“地方名片”?
苏彦君:第一张名片肯定是“大熊猫故乡”。文县境内有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有大熊猫、金丝猴、银杏、香樟等珍惜野生动植物,也是甘肃省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恰恰说明了我们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张名片是“亚洲第一”之称的阳山金矿。阳山金矿在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吨,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亚洲第一金矿。专家预计,阳山金矿资源远景规模可望达到吨左右。金矿开发后,将成为文县最大的支柱产业。
第三张名片是独特的白马人民俗文化。文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周朝就居住着氐族部落,是全国白马氐人的主要居住区之一。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于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在当地各项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您最满意的是什么产业,当地采取了哪些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办法?
苏彦君:文县各个产业发展都取得很大进步。我个人认为,对水资源综合开发最为满意。文县水力资源丰富,人均占有水量是全国的4.2倍,立足水力资源大县的独特优势,做足“水文章”,做强“水产业”。
比如说,在文县县城,白水江穿城而过,在城镇建设中,我们通过沿江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建成了江南公园、白水江风情线、城区水景观等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建设陇上江南魅力小城。
而在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上,我们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梯度开发的水电站进行有效整合,科学开发。目前,文县已建成68座水电站,装机近万干瓦,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另外,我们还依托水电站库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全县共建成库区网箱养殖口,池塘养殖亩,组建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13个,全县鲜鱼年总产量达多吨,产值达1.2亿元,渔业产业也成为库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记者: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目前发展比较薄弱、存在最大困难的是什么地方,需要怎样的帮助和扶持?
图为: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新华社记者王宏伟摄)
苏彦君:文县至今仍有个贫困村,7.66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面高达35%。集中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特色农业发展层次低,县内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较为突出。
而交通条件落后,是目前制约文县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通过灾后重建,“通达”、“通畅”等工程项目建设,文县交通面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境内山大沟深,坡陡弯急,建设成本高,山乡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文县成为陇南九县区中唯一既不通铁路、又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县,已被严重边缘化,亟待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出口。
记者: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当中,当地为密切干群关系,采取的措施当中哪三条您认为最有效果?您是怎么和群众打交道的,具体做了什么事?
苏彦君:为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我们采取了许多务实管用的有力措施,其中收效最好的措施是三个“百日集中行动”。
针对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我们开展“清洁城乡、美化家园”百日集中行动,为最终实现“地净路畅街整洁,村亮城美人宜居”的目标。现在文县每个乡村建立清扫保洁队伍,做到一村一个垃圾屋、一名保洁员、一辆手推垃圾车、一套环卫管理制度,建立了城乡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而开展“破解难题”百日行动则主要是为了回应群众提出的“四风”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联系服务群众能力方面、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整合各部门单位资源优势,正在集中破解库区移民、灾后重建、食品药品安全、乱修乱建乱采乱挖、危房改造、项目建设不平衡、教育卫生、群众办事手续繁琐等方面的难题。
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百日行动开展后,我们推行“依靠群众、专群结合,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工作模式,使许多矛盾化解在基层。
对我个人而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自己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深入所联系的碧口镇水蒿坪、井地两个村走访调研,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井地村全村种植核桃,但由于栽植品种繁杂,加上后期管理滞后,经济效益不高,大家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与县林业部门联系,派出技术人员,手把手培训当地“土专家”,对全村老化品种及效益不高的核桃树全部进行嫁接。目前,嫁接后的核桃树绝大多数已长出新芽,长势良好。
记者:在您看来,当地过去10年发展中变化最大的是哪些地方?让您展望一下,在未来5至10年,当地将发生怎样的大变化?
苏彦君:过去的10年,阴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紧紧抓住“5.12”地震灾后重建的机遇,多方争取重建项目,使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大变化。
再过5至10年,如果你再来文县,你将会看到:一个全面消除贫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县将会呈现在大家面前;交通的逐步改善,文县成为甘肃连接西南地区的战略通道;一个甘肃省重要的水电能源、有色冶金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两江八河沿岸拔地而起;一个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将变成现实。(新华网甘肃频道)
上图为:文县碧口李子坝生态茶园。(资料图片)。下图左:碧口的茶(新华社记者王宏伟)。下图右:碧口的茶(新华社记者王宏伟)
文县碧口:北方之地亦有好茶
-----------
在人们印象中,茶叶多产自长江以南地区,可是在深处大西北的甘肃,也有一片优良绿茶的“天然产地”,那就是处于甘肃省最南端的文县碧口。
清茶飘香源远流长
文县是北方高海拔优质茶叶培植区和无公害有机茶种植的理想区域。与大部分北方地区严寒的冬季不同,即使到了冬天,文县的最低气温还在零度左右,加上这里充沛的降雨量,在许多茶专家眼里,当地早就具备了产好茶的天然条件。
史书记载,在西汉时候,当时的朝廷给这里派出管理茶叶的茶官。根据相关资料,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当地已经有人家种了少量茶树,但仅供自饮而用。
年,文县开始大面积种茶,但直到年当地引进新品种“龙井43号”以后,才让这里的茶叶摆脱了低品质的历史。
年恰逢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文县的茶叶生产步入增长的快车道。现在,文县绿茶在全国和甘肃省多次评比当中获奖,市场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以前,当地种植的茶叶每公斤只能卖到元左右,在过去几年间,当地出产的“明前茶”,卖出了每公斤0元的高价。
茶分三季春茶最佳
其实文县好茶并不是自己封的,而是经过了市场检验,在专业品茶师眼中,好茶固然有自己的标准。
在绿茶中,春茶为上品、秋茶次之,夏茶较为低端。春茶通过冬季的休眠,气温回升较慢,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春茶的芽叶芽头肥丰,叶片厚,春季加工出来的茶叶具备“扁平光滑直”的特点,茶叶经泡制后全部直立,看似清汤绿叶,口感清香;夏茶生产季节高温高湿,生长较快,叶片薄,芽头比较长,和春茶相比,加工出来的茶条形比较大,虽然耐泡,但口感较为苦涩;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增多,秋茶的品质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
生态茶业绿色循环
在文县10万亩适宜种植茶的区域里,目前已经有茶园6.65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到了41万公斤,光种植茶叶就能给农户增加收入0到0元。
目前文县绿茶正在进行绿茶地理标志的申报,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文县绿茶品质的认可,当地正计划将茶叶种植扩展到所有宜茶区,并且开发新的加工体系,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茶好,生态好;生态好,茶更好。茶产业和当地生态产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循环。(记者屠国玺、梁军)
网友古月留言:在此感谢参与集成报导的诸位媒体记者,优美的笔触,华丽的镜头,以SEM/SEM(竞价)主管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