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年趣儿美呀美呀,咱的中国年


春节挂贴年画和春联。大红色的春联和重彩的年画,为春节增添了不少的喜悦气氛。小时候感觉贴春联真是一件繁琐至极的事情,用面熬成的浆糊清除的时间总比贴的时间要长。

‖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与孝联:

原先春联是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春联: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

春节贴对联,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年画

年画(newyear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图为桃花坞年画

民间传统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图为朱仙镇年画木板

?图为木板年画制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图为山东潍坊年画

?图为四川绵竹年画

?图为天津杨柳青年画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隋唐前,年画大都是直接画于桃木板,挂在门上。北宋时,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板印刷的年画,称为“纸画”。南宋李嵩画《岁朝图》,具体描绘出贴门神、贺新春的情景。现存最早的年画就是南宋的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习称《四美图》。画面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这四位古代着名美女。南宋孟元老着《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由此可知,宋代已有年画市场。

到明代,由于明太祖提倡过年贴春联,年画也随之沿袭下来,渐渐趋全盛,明万历年间的彩色套印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年画,甚于风行。至清代,年画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出现了许多反映一般民众理想、心愿和生活情趣的年画,如《丰收有余》、《迎春接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戏曲、故事、传说、风景、花卉为内容的年画。同时,年画的绘制方法更为多样化,有一半套色,一半手绘,也有套版彩印,更有工笔重彩、沥粉堆金的,色彩鲜明,画面热闹。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如今,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不断涌现,那体现时代特点的年画题材,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改革开放年代人们新春祥和欢乐、平安幸福的特点。同时,年画走向日常化、实用化、装饰化、礼品化、收藏化,很受人们的欢迎。

我国年画分布极广,明清两代,年画就已遍布全国各地。着名年画产地有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这些地方的年画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色彩多用粉紫、橙绿,内容多以仕女、娃娃等为题材,素以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构图饱满、细巧典雅、谐和柔美闻名;苏州桃花坞年画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山东潍坊年画以红绿黄紫等色为主,单纯、鲜艳,效果强烈,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历来以主题突出、色彩艳丽、装饰别致着称;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构图对称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河北武强年画具有强烈的北方乡土特色和浓郁的农家气息,被称为“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版刻以阳刻为主,线条稳健流畅。运用黑白对比手法,不失其古朴、雅拙的风格。色彩用原色,单纯而富有变化,强烈而又调和,形成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广东佛山年画多用红丹作底,色彩强烈,有“万年红”的美誉。画面绚丽辉煌,构图丰盈,造型夸张,线条朴拙浑厚,极具视角冲击力;陕西凤翔年画多浓紫、大红、翠绿、黄,或用迭色,色调热烈,别有风韵;河南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久不褪色。此外,山西的临汾年画、福建漳州年画、安徽宿县年画、广西柳州年画等各具特色,纷呈异彩,也深受人们青睐。

年画,与一些名人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周恩来总理对杨柳青年画十分关心,曾亲临杨柳青视察年画,并给当地一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鲁迅对河南朱仙镇年画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年3月,四川绵竹年画在中央美术馆展览,文坛巨匠郭沫若观后赞叹不已,欣然作词《西江月》:“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了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着名红学家、诗人周汝昌对天津杨柳青年画赞不绝口:“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中科公益抗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23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