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年画画中岁月长年画魂


《门神》

典故culturalmonthly

山东高密年画《天河配》由四幅图画组成,由右至左:(1)牛郎还天衣给织女;(2)织女穿天衣飞奔而去,牛郎领儿女直追上天;(3)王母划银河隔开牛郎织女于河之两岸;(4)每年七夕,织女穿华衣与牛郎相会。画的两端分别画荷花一瓶和瓶花喜鹊。

年画?魂

年画,是老百姓画给自己看的,当然就要走老百姓的心。老百姓喜欢什么呢?粗犷质朴的形式、强烈喜庆的色彩、民风民俗的内容??一切依附于民间神鬼传说的信仰民俗,以及表现劳动人民精神追求的人情事物,都可随意添列其中。也就是说,“年画无正经,好看就行”这就与讲究诸多法度的文人画很是不同。

文人画讲究意境,讲究“以虚当实”,而年画则更多刻画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什么男耕女织、美妇小儿、老者少年,什么花红柳绿、人丁家畜、五谷丰登,顶多再加进一些希冀和祝愿:什么连年有余、发财还家、衣锦还乡,什么金榜题名、日进斗金、身体康泰等。老百姓不会做不切实际的梦,所以连希冀也带着人世的欢腾,是他们在新岁来临之际对生活兴旺与生命活跃的渴望。

文人画色彩清怡、浅韵淡心,年画则红红绿绿、大俗大雅。你看年画贴在门楣,挂在墙上,晕色冲击力很大,远远地就能看到。年画多使用中国传统五色:黑、白、红、黄、青。古人认为这五色是生命本源之色,一切生命和世界都来源于此。在年画中,就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间色,在突出和强调中,反映色彩的象征意义。像红色象征生命血液奔流不息,用在年画里,是喜庆、热烈、欢乐,是年画的主要之色;黄色是从属于金的富贵之色,是华夏文明的土崇拜,也是年画主要使用的颜色;绿色在年画中是作为红黄的对比色使用,以使红黄更强烈和更鲜活。追求鲜亮夺目的色彩观,使得年画有时尽可能夸大颜色,以夸张的艺术效果完成对比色运用。像年画中的关公像,面部几乎全部涂为红色,用“红脸关公”这一约定俗成的用色,来表现人品的刚正不阿。

文人画唱咏诗词歌赋、理想抱负,年画则相对不那么文气。年画艺人多是农民,肚里没有多少墨水活泉,也谈不上境界况味,除了将身边实在的生活画在画中,更多的取材来源于乡间的戏曲故事和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中国戏曲内容博大,更因地域不同,分为许多戏种,这为年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题材。像武强年画取材于老调梆子、河北梆子、武安落子;凤翔年画取材于秦腔;桃花坞年画取材于时令小调。有的年画现在还在印制,画上的剧目甚至剧种却已然消泯了。至于历史故事,那些有关道德教育和信仰传承的人物,颇受欢迎。像“孔融让梨”“雪中送炭”“将相和”“孟母教子”“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也常被采用作年画题材。这些古老的戏曲故事和历史故事,画进年画里,贴在门楣和墙上,给百姓们一年观看和评说。就是在这无形的熏陶里,老百姓完成了最初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信仰传承。

文人画讲究法度,大约观赏时,是要毕恭毕敬的。年画则随性书写和张贴,凡百姓生活场景,几乎都有年画的身影:有贴在院门上的门神,有贴在灶台上方的灶神,有贴在槽头之上的家畜神,有贴在新婚夫妇居室里的送子观音,有贴在窗旁的“月光”,有贴在箱柜上的“斗方”。还有一些比较奇特的:像天津杨柳青的“缸鱼”、河北武强的“灯画”、陕西凤翔的“窗画”、湖南滩头的“窗格画”、四川绵竹的“门笺”、桃花坞的“斗旗”与“月宫”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是“凡有生活处,必有年画”。

年画的民间性、自发性、风俗性,与日常生活如此密切。有人曾用“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来形容年画,想来是不为过的。

《麒麟送子》魂?价值

年画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虽然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广裹土地上,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但其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体系却一脉相传,没有中断,呈现出与官方正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古人觉得年画“匠气”,是入不了台面的,更无从“收藏”一说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很少垂青于它,倒是外国人很喜欢——“墙内开花墙外香”。

尤其是清代晚期以后,外国人至中国内地者渐多,“异域风”的年画成了他们猎奇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外很多图书馆、美术馆,像版画之乡的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而今英、美、法、德、俄及东欧等国家的博物馆中均有中国木版年画藏品,且相当丰富。其中俄罗斯的博物馆所藏年画甚至达到多张,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实物《四美图》,就藏于俄罗斯的博物馆。自家的年画,在他乡繁盛,别一番滋味令人唏嘘。

所幸的是,在现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慧眼识珠”的年画藏家,终于让年画在自家继得一脉。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他收藏的湖南滩头年画《老鼠娶亲》,是中国民俗年画的经典。鲁迅所藏的河南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中,经中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时代,上海的王尚义收藏了许多老年画。他年侨居美国,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余幅老年画精品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

《猪血计》

更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人们重读民俗文化的热潮,终于使年画有了“再认识”的契机,加上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进入大众收藏领域是大势所趋,在拍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其中,老祖先留下的木版年画,因存量稀少、艺术含量较高为国内外收藏家一致看好。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年画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而清末民初的年画售价也已不低。更早期的老年画,则已成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绣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珍品了。4年,广州嘉德曾举办了国内首场年画专场拍卖会,有件年画拍品参加了拍卖。其中一对编号为4号《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5号《秦琼沥粉金门神》的清代初期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拍出了9.02万元的高价。另一幅反映中国鸦片战争前边界原貌的清代黑白木版年画《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以8.47万元成交。

而“新年画”和“文革年画”也值得玩味收藏。“新年画”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的,内容涉及抗美援朝、大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题材的年画。当时许多画家,如古元、李可染、谢之光、石鲁、张仃、刘继卣、贺友直等都参与了大量的年画创作,使这一时期的年画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巅峰;而“文革年画”指的是“文革”时期,新年的门联多是一些毛主席诗词手迹,而画面的内容多是描绘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生活风貌的宣传画,其特殊的政治意味也增强了收藏的历史感。在年北京传是春季拍卖会上,力群和李可染等人所做的新年画,就曾拍得13.8万的高价。

从这些高成交价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年画,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年画,是根植于民族、民间沃土上的一朵艺术之花。在其绚烂的颜色和花容中,能窥见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智慧结晶,感知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寻得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生活历程遗迹。也正因为它扎根于广袤的民间沃土,这朵艺术之花会更加枝繁叶茂。

《定府公》典故culturalmonthly

年画《二月二,龙抬头》画中一戴王帽、穿龙袍的皇帝,手扶犁柄,高扬鞭子在耕田,旁有坐在辇中的娘娘。还有文武官员占满了画面。此画之意也是表达中国农业社会,皇帝重视农耕,体恤民情的愿望。

年画千岁

时至今日,已发现的最早木版印画有两件:一件是收藏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唐代木版刻墨线9厘米三世佛像;另一件是上世纪50年代,四川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出土的佛教《陀罗陀咒本》中的一幅木刻莲花座佛像与诸菩萨和法器组图,佛像右上角刻着“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字样。

年画是历史的产物。忆往昔,若从宋计,作为木版年画开端的话,年画发展已走过千年,期间,中国民间生活和民俗百态几乎都在年画中有所反映。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只保持其文化史时限上特定价值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留物。年画在当代中国,是宗宝贵的民俗艺术重大遗产。

在众多古老民俗文化遗产中,那些属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等必需品还可以继承传统或推陈出新,并为现实生活所用,而年画尽管在千年民俗史中从内容到形式一直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代代传承,但在新的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下,它被贴在门、墙上最普遍的功能手段却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了,这是由年画自身固有的民俗文化性质所决定的。年画一旦失去或改变其传统功能,性质和原有位置也就必然随之改变。









































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24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