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走进甘洛,感受彝族年


受对口帮扶县-凉山州甘洛县邀请,年11月19日至21日,绵竹市文体广电出版局组织文化馆文艺小分队一行30余人走进甘洛县,与当地彝族同胞共度彝族新年,体验独特的彝族民俗风情。

19日晚上,当小分队抵达甘洛宾馆时,立即受到当地彝族同胞的热情款待。

品尝杆杆酒

相关链接:“杆杆酒”在彝语中叫“芝衣”,又称“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庆节日时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别具风味的水酒。这种酒亦采用玉米、高粱和荞子酿制成而,制作方法是将原料粗磨之后,加水蒸熟,然后倒出,凉于簸箕内,待温度适当后抖以荞壳,并加酒曲搅拌,在簸箕内封闭发酵。经过30几个小时后就可放入木桶或坛子之内,并用泥土将桶口封死放置起来,泡水酒就会逐渐酿成。半小月时间即可开封启用,放上两、三个月后启用酒味更佳。开用时,加足冷开水,再放上一、两个小时就可饮用。饮用时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来饮酒,这种酒是彝族独具特色的美酒,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达体舞

相关链接:达体舞是彝族人民在劳动中自创的舞蹈,动作优美,属民间舞蹈之一。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性。达体舞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名称,如“锅庄舞”、“蹢脚舞”、“对脚舞”。

20日上午,根据行程安排,小分队前往甘洛县普昌镇古足村,经历了3个多小时的过“死弯”、步行、换乘面包车等小插曲后,终于抵达目的地。还没下车,特有的彝族新年喜庆和热闹扑面而来,家家户户都在杀年猪、捏荞巴、生火煮坨坨肉,庆祝新年的到来。

杀年猪

相关链接: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彝族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的节日。从古到今,彝族人对过年十分重视。彝族年为三天。过年第一天叫“库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杀年猪。彝族杀年猪十分讲究,年猪一般是喂养了一年的黑猪,而且越肥越好。早晨鸡叫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年猪要从同村同寨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家开始,依次序宰杀。彝族人把宰杀的猪以卧姿放在地上,在它身上燃起蕨叶来烧净猪毛。用蕨叶烧猪毛是彝族人的传统,据说这样处理的猪肉,比用开水烫的要好吃得多。不过,现在很多彝族人宰杀年猪去猪毛,都没有用蕨叶烧,而是用液化气火烧了。

因为有演出任务,小分队步行至演出现场,熟悉场地和进行排练。舞台搭建在半山腰的一块稍微平坦的空地上,背靠河谷,面向大山。四周放置着玉米、辣椒和酒坛,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排练过后,小分队受邀到当地一户彝族人家一起过年。踏进大门,眼前的一幕让我们非常诧异:主人和邻居早已摆好丰盛的食物,不过这些美食并没有放在桌子上,而是直接摆在了地上。据当地人介绍,彝族人多喜欢席地而坐,吃饭也不例外。

吃坨坨肉

相关链接:坨坨肉是彝族人烹煮猪肉的传统方法,将肉砍成大块,下冷水锅里用猛火煮,煮到汤面上的肉沫散尽后,再煮一会儿即捞起,趁热放上盐、辣椒粉、花椒粉、木姜子等作料,拌而食之。这种做法既保留了肉的本味又有营养,所以在凉山地区传承至今。坨坨肉是每个彝族家庭在彝族年期间必须出现在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也是彝族同胞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也只有在遇到类似于彝族年、火把节等民族重大节日或者接待贵宾时,才会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小的块状制作成熟后食用。

21日上午,小分队参与了“老彝年新印象”惠民文艺演出。本场文艺演出共分三部分,以甘洛彝族原生态歌舞为主,适当增加了外来文化元素。我市小分队表演的歌伴舞《剑南春之歌》、无伴奏男声组合唱《老画坊》、男声独唱《三村建设好》和女子独舞《一娄秋》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其中《剑南春之歌》、《老画坊》和《三村建设好》均为我市原创歌曲,展示了绵竹独特的文化风貌。

21日下午,小分队踏上了返回绵竹的路程。三天的行程,大家虽然劳累疲惫,但都感觉体验丰富,收获很大,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这样的文化交流机会。

衷心祝愿彝族同胞新年快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绵竹市文化







































苯酚的危害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36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