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激情澎湃走楼梯记小郁竹艺金奖获得者杨


 文:谌建章图:曾丽霞

上周,益阳乃至省级各大媒体,一条消息曾吸引了不少眼球: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竹编大赛,益阳小郁竹艺艺人杨振荣膺金奖,这是目前益阳小郁竹器及竹艺艺人的最高奖项,也是湖南唯一大奖。消息还透露,益阳小郁竹艺的法定传承人危禄绵是本次大赛评委。是评委当然不能参赛,那么这位参赛并为湖南和益阳争得荣誉的杨振是谁?何方人氏?与危禄绵是什么关系?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于9月3日来到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在一栋正在建设中的“竹艺传习所”采访了危禄绵。传习所坐落在村后一处幽静的山坳里,里外忙活的工匠中,外面一个光膀的年轻人特引人注目。

与四年前记者所报道的《危禄绵,益阳小郁竹艺的法定传承人》中的危老师一比,眼下的他仍满脸坚毅,却开朗了不少。短短一寒暄,方知他当年的两个愿望,现在都有眉目了。

 这两个愿望,一是建一个竹艺基地,二是培养几个传承人。那年,小郁竹艺虽列入国家非遗,且有了法定传承人,但并不意味这门手艺便高枕无忧,或在他之后的传承便法定有人。当时的情况是,“益阳虽还有名小郁传人,但因市场原因都没做了,现仍在动手的只有3人,而他是最年轻的”。

  说有眉目,是因为第一,今年文化部给了他70万元建基地,钱虽不多,但他决定以国家非遗作金字招牌,以“湖南首批最美稀珍老手艺”为依托,在建好传习所的基础上,往里再打造“小郁国际竹艺培训中心”“竹艺民俗博物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斑竹谷园林”“古老村落旅游”和“农家乐”,并为全国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量身定制“大师工作室”。他为这个U字型的山坳命了一个名,叫“国家级非遗益阳小郁竹艺——朴兮居竹文化园”。

  可喜的是,桃江县政府看了他的规划后,为他规划中的这条山坳打造了一条宽6米的油路,并外加绿化和路灯,现路基已见雏形。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也通过外交部和国际竹藤组织给他来函,想派有6年以上从业经历的技术人员与益阳合作开展竹艺培训。至于国内的非遗传承人,也有多人与他挂钩,想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

  问他是怎么看上这条山沟的。他说,大华村本就在“桃花江竹海”范围内,这里也是益阳小郁竹艺的发祥地之一,现在还有小郁师傅二三十个,其中一个叫周友帮的这些年一直跟他做事,听说他要物色竹艺基地,便让他上这儿看看,没料他一来,便王八看绿豆——对上了眼。村里人一看,危老师进村后,不仅手艺人有事做了,连村里的路也改造了,如果图纸上那些“馆”呀“室”呀“游”呀“乐”的都实现了,这老师简直就是财神爷呢!

俗话说“筑巢引凤”,可危老师的巢没筑完,“凤”就来了,这便是他的第二个“有眉目”,有人拜师学艺来了。“嗨嗨,你不知道,这小伙子的到来,让我真的看到了希望,益阳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后继有人了!”

  危禄绵说,24年前他拜老竹艺传人谢长庚为师后,偌大一个益阳,竟没有第二个再步他后尘,哪怕是大华村这样的小郁发源地,最年轻的师傅也和他一样,五十出头了。可谓回顾来路,心底慨然,前瞻去途,心底黯然,现在冒出个年轻人来,怎能不喜!

  

我忙问小伙多大了,哪里人,为什么想跟你学小郁?

  他说就是那个获金奖的杨振,今年27岁,湖北孝感人。

  

问他在哪,他说,就是外面光膀的那个。同来的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丽霞说,那快让他穿上衣服,请他进来!

  小伙是个爽快人,知我们来意后,便竹筒倒豆子,将他的出身和来由说了个明白——

  我家三兄弟,我排行老二,父亲看我从小文弱,家里的活便让我哥干,只让我好好读书。我没有辜负他,不但好好读书,也好爱思考。如在同龄孩子中,我就最早发问,为什么我们家乡叫“孝感”?

  原来古代“二十四孝”,就有“三孝”出自我们那里,是全国有名的“孝子之乡”。其中一个“孟宗哭竹”还与竹子有关,说的是三国孙权手下有个“司空”叫孟宗,年幼时母亲病了想吃竹笋,到山里采笋,却谁知笋没长出来,小孟宗急得大哭,未料哭声感动了上苍,脚下一下冒出了许多竹笋,母亲吃了他采的笋,病一下好了。可能是这个故事吧,我从小对竹子便有好感。

  当然,真正对竹子发生兴趣,还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是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营销的,毕业论文自然与营销策划有关。一个偶然因素,我的策划竟跟韩雪演唱的《竹林风》扯上了。由此一百度,却把自己带到了一个汗牛充栋的竹子世界,什么竹典籍,竹诗词,竹歌赋,华夏五千年,竹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饮食起居,太密切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光一个《诗经》,直接和间接提到竹的地方就有几十处之多。

  “竹林风回荡在空气中,我能懂”“竹林风穿梭在阳光中”,我也懂。我似乎一下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既然中国文化有那么多描写竹、歌颂竹、研究竹的文字,既然我们的文化、宗教、诗歌、民俗、书画和造景,处处离不开竹,为什么不建一所研究竹子的大学,哪怕是网上的也行呀!

  毕业了,便怀揣梦想与有竹子的地方靠。首先来到浙江安吉——中国的竹子之乡。可那里的竹子都异化了,什么竹纤维、竹服装、竹地板、竹醋液和竹炭什么的,在老板眼里,似乎每根竹纤维都可变成钱。两年后又来到云南,那是真正的竹子大省,什么玉竹、绵竹、毛竹、泡竹,还有大苦竹、棉花竹、凤尾竹……可是除了好看,除了实用,似乎与我的想法也相径庭。

  一晃几年,虽说父母为我在县城买了房,回家找个三四千块的工作也不在话下,但心有千千结的我仍在晃荡。最终还是网络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到了危大师。当然也看了记者您的报道,说大师“最大的愿望是建一个小型竹艺基地,带几个有志青年,让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不致在他的手上失传”,于是便到了益阳。

这时危老师插言了:我最喜欢的是小杨有理想,我年轻时也像他一样,七想八想的,若没有当初的想法,也不会有今天。小杨还有一点,就是舍得吃苦,上次为赶博览会的展品,他守在火边郁竹Y花,一身汗得冇一根干纱!

采访至此,记者忽想起一句话,叫“激情澎湃走楼梯”。危老师的今天,还有小杨的故事,说不定会给年轻人以启示:人再激情,再理想,也必须一步一步,不要飞,如果想一步登天,或满天的麻雀都捉尽,那理想就会变彩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52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