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酊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84055.html导语
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是吴国之都,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泰伯城荒德未荒,至今遗址尚流芳。”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创造了古代的辉煌,也给后世梅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每年的4月10日,海内外的吴氏宗亲都会相约聚集到江苏无锡梅村泰伯庙举行祭祀吴文化的始祖泰伯公祭活动。这不仅是对吴地文明根源的一种追溯,更是对泰伯至德和谐精神的推崇。
“泰伯三让”何人让先圣孔子也尊崇有加
传商朝末年,偏居陕西的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周太王非常喜欢老三季历的儿子姬昌,就准备把王位传给老三,以便使他的孙子也可以继承王位。然后,在古代中国都是嫡子即位,周太王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礼法的。苍老的周太王为了这件事,苦心焦虑,茶饭不思,病倒在床。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成全父亲的意思,两个人就假借进山采药的名义逃跑了,这就是“泰伯三让天下”中之一让。
不久,周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回去奔丧。季历与众臣要求泰伯留下继位,泰伯坚不肯受,丧毕乃去,此为二让。
后泰伯为了让季历安心于周国王业的经营,索性和仲雍一路跑到了江南吴地,来到了到苏南太湖之滨的梅里(今无锡市梅里村一带)避居,此为三让。
历代哲人和史家对泰伯三让王位的精神多有褒扬。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听说了这件事,也感动的不得了,盛赞泰伯“三让天下”为人世之“至德”。司马迁更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事实上正是因为泰伯三让,才使周国的王位经季历而顺利传给了有为之君周文王姬昌,从而成就了周王朝年的伟大基业。同时也正是泰伯的奔吴,才开始了吴地光辉灿烂的文明开发历程。这真是: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套用现代人的一个词,那就是“双赢”。
人朴文美的吴文化璀璨深邃的星空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吴文化是四千年华夏文化在江南水乡孕育的独秀一枝。在泰伯的推动下,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较多地承继、弘扬了阴柔细腻的一面,交流融会而形成了兼容并蓄,善于接受的开放精神。
江南地区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几千年来的持续繁荣发展,深厚的吴文化渊源功不可没。它培育出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及其名著《孙子兵法》;它创建了具有年历史独具特色的姑苏古城;它滋育了中国的百戏之祖昆曲、民乐之王古琴和吴地民声吴歌;它创造了艺术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的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它造就了许多精美绝仑的手工技艺,孕育了吴门画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它作为鱼米之乡和在我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区域,创造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奇迹。而泰伯三让王位的“至德”精神,更体现了吴文化的内在精髓,展示了中华文明谦让、尚和的价值追求,深入研究吴文化,挖掘吴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懂了水也就读懂了吴文化
吴地为水乡泽国,水至柔至软,清丽灵动。读懂了水,你也就读懂了吴文化。发源于水乡泽国的吴文化,最是人与自然融和的文化。千百年来,精灵之气,氤氲积聚,柔而寓刚,水性自呈。吴文化是吴歌宛转清丽的节奏,吴语甜糯委婉的腔调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至今已有年的历史。
吴歌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一般为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之苦。著名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它州。”曾经风靡一时,脍炙人口。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软侬委婉的吴语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使用人口将近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吴文化是昆剧悠扬舒缓的旋律,评弹珠落玉盘清脆流畅的曲调
著名的昆曲孕育于明代的吴地,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号称”百戏之祖“。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宣布的代表作共有19个,中国昆曲艺术荣登榜首。昆曲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慢”(节奏缓慢,轻柔婉转)、“小”(最适于在家宅厅堂或花园亭榭上演唱)、“细”(演技精细)、“软”(用吴侬软语歌唱)、“雅”(具有高雅、文雅和清雅的风韵)。正是吴地的江南水乡赋予了昆曲艺术以独特的阴柔之美,从而形成了其特殊的艺术风韵。
而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系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她起源于风景秀丽的苏州,故演出均操吴语,约有四百年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曾誉其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是古拙清新的书法大作,淡雅秀丽的山水画卷
自元朝以后,江南吴地苏州一带,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著名画家云集苏州,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有余人,占明代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画派。苏州史称“吴门”,因此被称做吴门画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开创中国画坛一代新风,形成文雅秀丽的吴门画派,被后世尊为吴派宗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其特点是:上承唐宋名家,撷其精华别开蹊径,师古而不拘泥古人;画家文化修养高,山水、人物、花鸟,能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吴门画派对中国画影响深远,清代山水画全属此派范围之下。
吴文化是空灵简洁的篆刻艺石,欢乐明快的桃花坞年画
篆刻是华夏文明的特种艺术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镶嵌在吴文化发祥地太湖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享誉盛名的虞山派篆刻艺术就是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诞生的。虞山篆刻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缪贞,传承了赵孟頫所首创的元朱文印,明代以戈汕为最著。清初,以邑人沈和、林皋、王瑾为代表,林皋为最著。开创一代印风,称为虞山印派,见重于印坛,并为当时印学艺林所公认。年,虞山镇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篆刻)之乡。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篆刻)之乡”。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茂,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有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而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更是被史称“南桃北杨”。桃花坞年画曾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是精巧优美的民间工艺,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
从“泰伯奔吴”算起,两千五百余年来,吴地涌现出众多的民间工艺,在丝绸、刺绣、木石雕刻、灯彩、制扇、泥塑等方面为海内外人士所叹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绣、缂丝(一种丝织工艺,它以生丝作经线,以各种颜色的熟丝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手工艺,在丝经上编织出美丽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是为丝织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和无锡惠山彩塑。苏绣历史悠久,年至年,在太湖边上的钱山漾东岸南头的百廿亩村出土了距今多年的残绢片和丝、麻织品,那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丝、麻织品。
中国无锡太湖之滨惠山脚下,数百年来出泥人,《陶庵梦记》卷七(愚公谷)曾有记述“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这是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查考,由此可见惠山泥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年5月20日,惠山彩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而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叠石理水、水石相映;它集奇花珍木,布局有法;它建筑淡雅朴素,蕴含诗情画意,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江南园林中,以江南四大名园为代表,即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除此之外,上海豫园,南京玄武湖,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等都是江南园林的典范。
结语
文化是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国家之本,民族之魂。吴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尚德”与“崇文”又是吴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我们要弘扬“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吴文化精神,接续中华传统文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吴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1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