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让蓝天常在nbsp青山常在绿水常


德阳节能减排综合示范点击上方“蓝字”   核心是发展基点在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首要便是转变观念,从过度重视GDP的传统发展观念中跳脱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绿色发展”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德阳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虽近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生态环境仍面临不小压力,工业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能源资源约束趋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任务。   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响亮提出,要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成为“新常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德阳实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市委《决定》为纲领,德阳明确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目标任务,巩固发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现生态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生态服务功能更加提升、绿色经济引擎更加强劲、宜居宜业环境更加优美、生态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良、绿色经济发达的美丽德阳。做减法做减法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决定》指出,绿色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的原则,树立绿色政绩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持久战,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   前提则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其中包括,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在污染防治方面,全市要着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具体举措有:实施最严格水环境监管,加强沱江流域德阳成都控制单元德阳段的水污染防治,对绵远河、湔江、石亭江等水体实行综合整治,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加快城市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工程、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工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对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企业实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管理,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品种筛选和修复治理试验试点,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中度、重度污染地区开展品种替代和结构调整。完善灰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控体系,实施工业减排,抑制城市扬尘,推进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健全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制,实施“网格化”监管,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制度。   力争到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确保每年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十年总体达标。最宜居最宜居   建设生态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还要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与乡村。   《决定》提出,要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创新、绿色、智慧、人文”为方向,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大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持续性。   具体讲,从构建生态城镇体系方面,要统筹城镇与山水林湖布局,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绿廊、绿道、林荫路等特色生态项目建设。着力打通城市水系与江河的大循环,加快形成相互连通的生态圈,大力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争创“国家海绵城市”。推广绿色建筑,加强绿色建材应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因地制宜发展轨道交通,构建绿色、便捷、智能的综合立体交通系统。配套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菜市场及社区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建立便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   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方面,要统筹布局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院落,突出地域特色、乡村特点和田园风光,保留乡土味道。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积极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新村建设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做好电气通信网络综合配套。加强城乡一体共建,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具有德阳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强机制强机制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   推进绿色发展既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决定》指出,要加强依法治理,加快城市、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立法,保持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针对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等突出问题,加强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执法督查,依法惩处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监督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最严厉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   同时,要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探索研究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总量指标通过交易方式有偿获得,加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单元进行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的机制。组织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推行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鼓励采用多种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治理,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引入社会力量投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赔偿,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促转型促转型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构建绿色产业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板块,《决定》将其放入全面创新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中来谋划,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绿色经济强市。   一是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大力发展航空与燃机、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业、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广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打造绿色品牌。   二是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新能源发电设备、分布式发电设备、大型水电等领域实现突破,建设清洁能源装备研制基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突破高效节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余能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度挖掘环龙门山、龙泉山旅游资源,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集中打造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绵竹年画、德孝文化等核心品牌。   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在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企业。以磷石膏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抓紧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   四是协同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实施城镇化节能示范、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降碳工作,积极争取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产品试点示范。看小编这么努力就给个赞呗!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41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