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传奇人物从艺80年这位老先生的quot


  人物名片:

  王成康:年出生于四川彭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唯一从艺满80周年的老艺术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唯一健在的老艺人。

  王成康扮相英武俊美,唱腔阔润、姿势英勇,表演独具特色,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多年来,他演出了多部经典剧目,成功塑造了多个舞台艺术形象,其中以《八阵图》中的陆逊最为出彩,可将24个凤点头一气呵成,在成渝两地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王成康近照

  11月16日,资阳河川剧艺术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成康先生从艺80周年座谈会在我市举行,前一晚,还举行了王成康先生从艺80周年传承剧目展演。

  回想起那天的场景,王成康仍是一脸自豪和开心:“那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市里专门为我从艺80周年举办庆祝会,作为一名老艺人,我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最高的荣誉!”

  一袭藏青色的衣服、精神矍铄……12月6日,记者在王成康老先生家里见到他时,他身板挺直地坐在客厅里,说起话来嗓音洪亮、条理清晰,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

  结缘川剧——

  “王成康”一名有深意

  王成康与川剧艺术的结缘,源于小时候他对看戏的喜爱。

  王成康,原名王兴荣,年出生于四川彭山,家境并不富有,就靠父亲弹棉花维持生计。王成康回忆:“最兴奋的是每年赶庙会,到人堆堆里看坝坝戏,觉得台上的人唱起很好耍,自己就哼起耍……”

  年幼的王兴荣被川剧的变脸、吐火、耍翎子这些“川剧功夫”惊呆了,并喜欢上川剧。因为家里穷,没念几年书,王兴荣便辍学随父亲到了成都。

  那时,人们文化生活单调,听川剧是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三庆会”就是人们常听的戏班。

  “三庆会”以悦来茶园(今成都锦江剧场)为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川剧著名班社,出过杨素兰、康子林、萧楷成、易征祥等多个川剧艺术大师。

  “不读书,总要学点手艺养活自己,我就选了不要学费的戏班。”没想到,十来岁的王兴荣面试成功,进入了赫赫有名的“三庆会”,面试他的还是人称“玉娃子”的川剧大师——萧楷成。

  当时,被称为川剧界“康圣人”的康子林饰演《八阵图》中的陆逊很有名气,尤其是困阵时耍翎、飞冠、甩发等绝技。可惜,他逝世后,就没有人传承他的绝技。

  与康子林十分要好的萧楷成,一心想培养一位文武小生,传承他俩的技艺。

  王兴荣拜师萧楷成后,萧楷成在他和康子林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为王兴荣取名“王成康”,寓意传承“康派技艺”。

王成康从艺八十周年剧目展演

  初学技艺——

  又苦又累多次想放弃

  拜师后,王成康吃住都在师傅萧楷成家。

  压腿、蹲桩……拜师整整一年,王成康都在练基本功,师傅待他很严厉,有时教了半天也不会,或者没学到位,师傅急得用唱戏的道具打他屁股和手心,王成康又委屈又难过。

  学压腿时,为了达到师傅的要求,王成康用绳子把腿绑在凳子上练习,经常腿疼脚痛、汗流浃背。他说:“练习蹲桩后,屙屎都很难蹲下去,好苦啊,我几次跟我妈说,我不想学了……”

  几经思想斗争,王成康坚持下来,他练的这些“苦功”为他后来表演《八阵图》打下表演基础。他说:“难度大、演技高的特技都蕴藏在平时的基本功里面。”

  经过两年多的磨练,王成康有正式上台表演的机会。回忆起第一次上台表演的紧张样子,王成康现在想来都觉得好笑。

  当时,萧楷成一心培育王成康表演康子林的成名作《八阵图》。这出戏要求高、表演难度大,尤其是抛帽子、耍翎子。几经彩排,萧楷成满意后,方准许王成康上台。

  谁知,在台上第一次面对黑压压的观众,王成康头上的紫荆冠没抛好,成了一次表演事故,让师傅萧楷成一时下不了台。到了后台,萧楷成气得要用鞭子打他,幸亏师兄们帮忙讲情,才算作罢。

  “这戏难度大,要耍翎子功,24个凤点头、太极圈、龙摆尾都不容易……”王成康后来才渐渐明白师傅当时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一来《八阵图》是“三庆会”的“镇会之宝”,表演好坏非常重要;二来康子林逝世后,这出戏面临无法再传承下去的尴尬。为了练好这项基本功,无数个日夜,王成康都是头顶翎子度过的,才有他后来在《八阵图》中的精湛表演。

  轰动省城——

  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武小生

  在剧目《八阵图》中,王成康扮演陆逊:少年名将,横枪跃马,英武潇洒,气质非凡,误入诸葛亮所布“八阵图”,陆逊的内心焦虑可想而知,面部表情且不去说,单看帽子上的两根翎子,就能对其内心猜测到十之八九。

  忽儿前、忽儿后、忽儿左、忽儿右的翎子功,变化多端,一气呵成的24个凤点头……王成康将一个进退两难的少年名将表演得入木三分,台下的观众看呆了,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王成康成名作《八阵图》剧照

  年轻的王成康靠着《八阵图》,成了省内闻名的文武小生,师傅萧楷成也为之高兴。所到之处,他的表演都赢得了满堂彩。

  那些年,川剧很红火,甚至著名演员来成都演话剧《雷雨》《日出》,热闹的场景都抵不过王成康他们表演川剧。

  抗战时期,日本轰炸成都,王成康离开了成都,在绵竹、什邡、三台、中江、仁寿等地各个剧院搭班,那时戏并不算多,但人们对川剧的热爱已经渗进骨子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庆会”同多数文艺团体一样进行了“改革”,“三庆会”班子撤销,与永乐剧院、锦江剧院等几家组成了“大众川剧院”。

  戏院改了,戏自然也变了。王成康曾与陈书舫、廖静秋等川剧名家同台演出过,与竞华(也是“三庆会”的名演员)联袂演出的《送京娘》,更是成为压轴戏,一个多月内连演四十多场,破了当时的纪录。

  调到内江——

  曾为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演出

  让王成康记忆深刻的是赴朝鲜慰问演出。

  年,王成康随四川赴朝慰问团赴朝鲜开展慰问演出。

  到朝鲜后,王成康他们的慰问演出都在晚上,白天不能演,怕敌机轰炸,晚上演出睡不成觉,就白天睡。王成康告诉记者:“我们当时的表演主要是针对川军将士,大家一听川剧觉得很亲切,我们唱得更卖力!”

王成康(后排左四)在抗美援朝中参加演出

  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了三个多月,王成康立了三等功。

  回国后,作家巴金带了一位德国作家来参加他们的回国座谈会。王成康一亮嗓子,就把全场震住了。那位德国作家站起来,伸出大拇指称赞:“你一个人唱,就把全场唱了个鸦雀无声,当国外一个乐团哟!”

  “我的声音洪亮,那时不用扩音器,最后一排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王成康自豪地告诉记者,每每遇到接待国家领导人,戏院就不卖票了,指定让他去表演。

  年底,王成康从成都调到内江,并把代表作《八阵图》《踏伞》《迎贤店》等多个剧目带到了内江川剧团。

  在内江川剧团时,王成康曾在梅家山、谢家坝等地,为朱德、陈毅等到访的国家领导人表演。王成康说,那是川剧最好的时代,也是川剧受众最多的时候。

  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电影进入大众视野,川剧渐渐走入低谷,全省川剧院团从20世纪50年代的多个锐减到十几个。他说:“那时演戏,观众请都请不来,演得再精彩,看的人也少了。”

  情定川剧——

  尽心尽力培养接班人

  上世纪90年代,60多岁的王成康退休了,但是他仍热爱川剧艺术且关心后学晚辈,为培育川剧事业后继者呕心沥血,经他传授和指导的门生数不胜数。王成康说:“川剧始终要有接班人,这些技艺带去火葬场就可惜了!”

王成康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

  “王老把他所掌握的川剧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总是耐心指导我们,希望我们把川剧发扬光大。”康厚继是内江川剧团的演员,他也是剧目《八阵图》中陆逊的扮演者。“王老的‘24个凤点头’,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能早日达到他的水平!”

  “他(师傅)对川剧艺术有一种执着的热爱,相当认真,每一个动作,力求我们做到位。”王成康的弟子吴大育告诉记者。

  “他很爱讲当年演川剧的故事。”王成康的老伴代云辉告诉记者,90岁的王成康每天坚持晨练与晚操,步履稳健,行动自如。“他很爱川剧,白天偶尔会吼几嗓子,有时他做梦都在唱川剧……”

  王成康说,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为培养川剧接班人再尽心力,让川剧艺术代代相传。

(内江日报记者段春秀)

赞是一种鼓励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下面点赞哦~









































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76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