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绵竹市汉旺镇牛鼻村发现一座清代墓碑,其中描述了绵远河治水的历史。
墓碑上的对联依稀可见。
据了解,这座古墓位于一片玉米丛中,呈椭圆型,是一个合葬墓,面积约七八平方米,边框用三合土砌筑。其主墓碑高约1.2米,宽约0.8米,其表皮已脱落,墓碑两边是一副用行书撰写的对联,内容是“千里东龙经福地,一曲秀水绕明堂”,落款为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年)。由此可见,该墓距今已有年。
据今年63岁的当地村民曾家富介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用纸在该墓碑拓字,字迹还清晰可见。上面还记载了祖辈们的名字,“祖辈们是烧石灰的,当年肩挑背磨参与了绵远河治水,当时治水的材料主要也是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浇筑。这块墓碑就用的同样的材料。”曾家富回忆说,年,由于绵远河涨水,他们家和其他邻居才从这里搬到现在居住的牛鼻村3组。
据该村84岁的老人周绍义介绍,绵远河出山口的地方曾是五县(安县、绵竹、德阳、罗江、中江)龙头治水的地方,当年的绵远河出山口靠近现在的白溪口村方向是主河道,靠近汉旺场镇方向的是消水河。后来由于洪水冲洗,河道改道,变成现在的靠近汉旺场镇的这侧为主河道了。
据绵竹县志记载,绵远河古名绵水,又名绵江,因其源源流长,故名绵远河。为沱江正源,发源于九顶山南麓,至汉旺出口,汇为大河,经过汉旺、拱星、兴隆、绵远、富新、什地等镇,从红岩寺入德阳,经黄许、德阳城东等流入广汉市境内,经连山于石亭江汇合,至金堂入沱江。其在绵竹境内的河道长63·5公里,分为山区和平原两部分。汉旺镇以上为山区,主河道长42.5公里。
绵竹文史专家宁志奇在查看该座清代墓碑资料后表示,一般的墓碑都是石材的,用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浇筑的墓碑十分少见。该墓碑的发现对于研究绵远河的治水历史有一定帮助。
本期编辑:黄勇霖
新闻来源:德阳晚报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