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讯5月12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孙柏涛受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行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和十年前的那次到访不同,这一次,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孙柏涛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当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房屋大量倒塌,许多人被埋压。成都的房屋虽未大面积损毁,但街路楼房晃动很厉害。当时成都市民都很惊恐,不敢回家住,都聚在街上睡觉。”孙柏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但这次来成都,感觉完全不一样,城区非常繁荣。我们国家是一地受灾、全国支援。这几年不管是成都还是汶川、北川、映秀都建设的非常好,比十年前还要好。”
照片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提供
地震当天赶赴灾区成为首批进入重灾区的救援队
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灾情震惊全国,一场全国支援四川灾区的抗震救援大战役由此拉开。当天,孙柏涛和工力所的地震专家们迅速赶赴灾区,成为首批进入重灾区的救援队。
据孙柏涛回忆,当时汶川县城房屋受损惨重,映秀、卧龙等8镇被夷为平地,北川县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很多灾民被埋压,急需救援。科学有效的救援,需要地震专家对现场进行地震灾害评估,据此提供施救决策。
孙柏涛是联合国灾害评估专家委员会成员,也是我国资深的结构工程专家,具有丰富的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经验。在救援中,他临危受命,与同事们在滑坡、余震的威胁下,徒步近四个小时进入核心震中区映秀镇,调查记录了第一手震害资料,为灾民的生命抢救和安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极震区的圈定、科学救援和日后的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生命救援提供决策争分夺秒救人
说到灾区救援,大家都知道医生、军人的作用,却鲜少有人知道地震专家的工作性质。在余震的频频威胁下,用什么方法救人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搜救人员的伤亡?什么时机施救才能保障压埋人员不受二次伤害?震中地区的哪些房屋还会倒塌?哪些可以暂时住人?哪些建筑内还可能有生存者?在救援中,这些都需要地震专家给出科学判断和决策。
在救援现场,孙柏涛每天要做的就是在保障施救人员和被救人员都安全的前提下,指导他们尽快抢救被埋人员。“如果救援方式和时机不对,施救人员和被救人员都将遭遇致命危险。”据孙柏涛介绍,他到达地震现场的第一天,正值国家救医院住院楼垮塌现场对一名压在废墟中的女性施救。由于沉重的横梁压在她身上,稍一撬动,她就声嘶力竭的哭喊。“那里坍塌的很严重,能在瓦砾中找到活人很不容易。”孙柏涛清晰记得救援现场凝重而凄惨的氛围,危机当头,生命宝贵,作为救援专家,他必须尽快想办法救出这名还有生命迹象的女士。在对现场进行细致勘察后,他提出先用千金顶支撑上面横梁,扩大生存空间,然后将瓦砾碎渣移出废墟外,以防压埋其他待救人员等方法,使救援得以顺利进行。“当时救援非常艰难,十几名救援队员用了8个多小时,才将那位女士从横梁碎瓦下救出。”孙柏涛说。
年5月14日,国家救援队在绵竹市汉旺镇的东风汽轮机厂抢救被压埋的数十名职工,“当时,工厂楼体底层坍塌,职工们被压埋在楼内,伤亡惨重。听到救援队来,伤员们激动呼喊‘我还活着’‘我在这’‘救救我’”孙柏涛回忆说:“当时余震不断,危楼楼体两侧向中间倾斜,随时有坍塌危险,救援队一直无法展开施救行动。地震灾后救援实际上就是与时间赛跑,因为每拖延一分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一个人被埋在废墟中一天,存活的希望是70%,7天后就下降到10%,只有争分夺秒有效实施救援,才能抢救出更多的生命。”
他以最快速度勘察了施救现场后,果断提出:这幢楼结构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作业不会有致命危险。有了结构专家作后盾,救援队员没有后顾之忧,立即行动,在8个小时后,终于成功救出了第一个人。这次成功救援大大鼓舞了救援队员的信心,此后,国家救援队又接连救出多位压埋职工。
照片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提供
再次重返震区汶川北川建设的比十年前更好
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孙柏涛重返震区,“12号到14号我在成都参加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15号会重返北川。”他说:“我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ms/1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