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博士论文背后的故事》专栏,继续邀请那些优秀的博士论文作者,来给大家分享博士论文创作背后的故事。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樊佩佩博士。
樊佩佩,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其博士论文《权力、动员与困境——基于汶川地震灾区救灾与重建的研究》获得年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曾经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以及《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
甲选题与研究缘起
学术研究是一个自我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回答的也许是个人心底最关心的问题。感谢石头博士的邀请,让我得以有机会来回顾。重新梳理博士论文的出炉过程,着实不安,因为其中有太多的曲折和坎坷,太多不甚满意之处,屡屡指向能力的瓶颈,权当经验总结吧。
由于对社会动员和国家权力的议题具有浓厚兴趣,导师周晓虹教授建议我去调研汶川地震灾区,源于这个灾变性动员是一个关于社会动员的极好案例,加之我是重庆人,估计有地缘优势。导师向来善于捕捉当下的热点事件,并从中揣摩出学理价值,这就是米尔斯所谓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着手研究计划时,我甚至怀疑这个选题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要透过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要素和权力关系的互动来判断一个特殊的灾难事件对国家的长远影响,为时尚早。这不仅是个沉重的话题,而且远远超出学理的探讨范围。如何用具体事实探究国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体制的运作,要拨开千头万绪的迷雾洞察背后的普遍性机制以及与既有制度的关联,探究国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体制的运作,从而反思国家之于个体的意义,是一种宏愿,更非一件易事。
我的努力只是万里长征的开端,能做的除了静观其变,就是不断调整思考的角度并加强反思的力度。对这样一个选题的兴趣更多是一种个人对于国家权威与权力行使的好奇心浇灌在学术研究上的一次尝试。这源于孩提时代受到革命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震动与困惑。
出生于山城,幼年时所接受“红岩”文化的熏陶烙印于心。这样一些经历虽逐渐消解于繁重的学业任务中,但不可磨灭的是对于革命和政治的初始印象,在今后也激起对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的思考。同时,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幼年时期对于转轨体制的懵懂无知反倒激起成年以后对新旧体制之间关联进行探索的强烈兴趣。90年代前期的国企改制在我的家乡引起一轮一轮“轧马路”的风潮,工人出于权益诉求而长时间集体静坐阻断交通(通常是老年人居多),从而与政府和企业抗衡的行为,曾经是常态。
于年少的我而言,只是一名看客,面对空空荡荡的马路时常要沮丧地长距离徒步回家。改革时代的切身体验驱使我对国家权力以及科尔纳所说的“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特征展现以及对经典体制的偏离产生了强烈兴趣,并对改革进程保持反思性的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zhuzx.com/mzszy/8389.html